被遗忘的债:当1.8亿农民老无所依,谁记得他们曾扛起整个中国?
视同缴费?工农业剪刀差?农民用血汗换来的“养老差距”刺痛了谁的心
一、视同缴费的“双标”:为何农民被排除在历史功劳簿之外?
72岁的河南农民李德顺蹲在玉米地里,膝盖上的膏药被汗水浸得发白。他每个月领143元养老金,却要花100元买降压药。“城里人说他们的工龄算视同缴费,我们种地、修水库的工龄,咋就没人认账?”
这不是一个人的困惑。中国1.8亿农村老人中,91.6%每月养老金不足200元,而城镇职工平均养老金已达3652元,差距18倍。更残酷的是,城镇职工视同缴费年限的“历史贡献”被计入养老金,而农民在集体化时代的劳动却成了“义务”——
- 1950-1990年代
,农民通过“工农业剪刀差”向工业转移 7000-8000亿元 财富,相当于同期工业固定资产总值的2倍 ;
- 1966-1976年
,全国农民无偿修建水库8.6万座、灌溉渠道480万公里,河南林县农民用铁锹凿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
- 1980年代
,2.87亿农民工涌入城市,用低于城镇职工30%的工资建起摩天大楼,却至今无法将打工年限折算成社保缴费 。
“视同缴费”的潜台词是:工人的劳动是贡献,农民的血汗是义务。
二、被剪掉的青春:一个农民等于多少台拖拉机?
1953年,安徽农民王福贵交完公粮后,发现一亩小麦的收入只能换半包化肥。这不是偶然——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规定1吨粮食换1台拖拉机需2万斤稻谷,到1978年暴涨至10万斤。
这种“工农业剪刀差”的代价触目惊心:
- 1952-1986年
,农民通过统购统销制度贡献的财富,相当于2023年 17.3万亿元 ;
- 1990年代
,河南滑县农民卖出的小麦价格比国际粮价低60%,仅2008年就损失19亿元 ;
- 2023年
农民种一亩水稻净收入650元,而一台普通洗衣机售价2000元,需卖出3亩地的收成 。
更荒诞的是,当城镇职工将“视同缴费”转化为养老金时,农民却被困在“土地即保障”的谎言里。河北农民赵大年苦笑:“我交了40年公粮,现在每月领143元,还不够买城里人半条烟。”
三、制度性遗忘:为何农民的贡献成了“沉默的数据”?
养老金双轨制的根源,在于对农民贡献的系统性折算缺失:
1. 劳动价值的双重标准
城镇职工:1960年代工厂学徒工每月18元工资,按现行标准折算为 视同缴费年限 ;
农民:同期修水库每天记10个工分,价值0.3元,却无法转化为任何社保权益 。
2. 剪刀差的代际传递
1950年代:农民用粮食支撑156个苏联援建项目;
2020年代: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需缴纳借读费,而城市职工子女免费入学 。
3. 土地财政的反向收割
1994-2023年,土地出让金累计 67万亿元 ,其中70%源于征收农民集体土地;
被征地农民每月仅获300-800元补偿,不及土地增值收益的 0.3%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郑秉文指出:“农民养老金90%依赖财政转移,本质是‘恩赐式’补贴,而非基于贡献的权利。”
四、迟到的正义:拿什么偿还1.8亿农民的养老债?
面对历史欠账,专家学者提出三大破局路径:
1. 工龄折算养老金(最具颠覆性)
将1950-2006年集体劳动年限按每年 1000元标准折算 ,70岁农民可一次性获得2-3万元补偿 ;
农民工打工年限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允许补缴费用 。
2. 土地收益反哺(最具操作性)
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 15%注入农村养老基金 ,可使基础养老金提升至500元/月;
试点农地经营权抵押养老,5亩地年换600元养老金(山东德州已实施) 。
3. 财政制度重构(最具公平性)
中央财政承担基础养老金70%,消除地方“有钱多发、没钱少发”的乱象 ;
建立养老金与粮价联动机制,粮价每涨10%,养老金同步上调5% 。
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疾呼:“要求六七十岁农民下地干活,却让城里人跳广场舞,这是制度性不公!”
五、他们的晚年,不该是时代的代价
在浙江下姜村,79岁的姜土根第一次用土地租金买了降压药;在河北正定,被征地农民张桂芳每月多领200元“历史贡献补贴”。这些微光告诉我们:改变正在发生,但需要更猛烈的推动。
今天,我们呼吁:
请将“视同缴费”覆盖1.8亿农民,承认他们用青春浇筑的中国奇迹;
请建立工农业剪刀差补偿基金,让土地财政反哺最初的奉献者;
请记住,没有农民饿着肚子交公粮,就没有今天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转发此文,让更多人看见被剪掉的历史!
点击关注,共同推动农民养老金公平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