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3月28日讯(编辑 刘晨)近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四期活动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圆满举行。本期沙龙围绕《“走出去”的金融服务——以商业银行的视角》这一主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沙龙的圆桌讨论环节由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王晓主持,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糜良、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涂群、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钱心浏、蚂蚁集团跨境业务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欢、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余承志五位嘉宾围绕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市场风险、法律差异、融资难点和新的服务需求等话题,展开了深刻讨论。
金融机构如何构建中企全球化“安全网”?
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融资、结算和风控等环节上,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涂群指出,可以从商业银行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角度,努力践行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不断释放出来的政策红利,随后帮助企业做到更好的跨境经营。
一方面是针对主体离岸,业务也是离岸的企业,其在境外以非中国居民的身份注册,在境外涉及到一系列需要开户、汇兑、结算、融资等方面的协助,希望有熟悉国内的银行,同时又能够享受到国际方面税收的优惠。第二方面是离岸业务主体在国内,是居民身份,但是离岸贸易、离岸租赁、离岸航运等业务方面,需要跨境结算服务,通过FT账户体系能够让“走出去”企业受到更便捷、综合的跨境结算服务。立足企业实践,她表示,银行在“一带一路”国家项目、贸易融资相关的重要企业上,能发挥集团和研究院优势,搭建跨境律所联盟,共同帮助企业识别所在国家的风险预警,各方面做好风险缓释的服务体系。
钱心浏表示,中资企业在海外的经营,跟几十年前卖货到海外的风险级别完全两样。国家外管总局、人民银行对企业管理风险早有布局和战略指示,商业银行怎样引导企业正确地树立 “风险中性”的管理战略和理念,做了不少工作。中资企业管控风险可能存在误区,在一些时候他们会做出主观判断。因此,从技术支持上,怎么样配合和帮助企业分析风险、量化风险,到形成各自的管理制度,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跨境电商的服务和风险防范上,刘欢指出,近些年来能为中国跨境电商提供的,包括金融支付在内的各式配套服务(仓储、营销)比较丰富,渠道多,信息比较透明。从外部来看有两个趋势。一是传统主流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些年在增强;二是新兴市场的新需求在不断被发掘出来,现在中国出口电商卖家也会纪律性地考虑,不再像以前一样在主流平台、单一平台开单一的店铺,会纪律性地做全球分布,找到不同的小平台、小的机遇,会去开店。通过与境内外持牌机构合作的支付机构,卖家可以用一个账户管理来自全球的资金收与付,解决全部资金的管理问题,享受快捷的、安全的、普惠的跨境支付服务。
多方协同赋能企业出海提质增效
如果说法律合规是“底线”,那海外投资效能提升就是企业出海的“天花板”。在外汇风险对冲、跨境资金池搭建等环节,通过律所平台、商业银行等专业力量形成服务闭环,既保障了资金链安全,又使企业能将更多精力聚焦于核心业务拓展,这正是产融结合提质增效的关键支撑。
糜良认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在当地市场上获得融资难度很大,而中资银行尤其是国内大型国有银行在这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基础,以及对客户的充分认知。国有商业银行义不容辞,也要创造更好的监管配合环境,争取更多的业务授权,在跨境、直贷、并购贷款等等环节上帮助中资企业“走出去”。
从实际业务视角,糜良指出,商业银行做了很多国际化布局,比如通过全球分支机构成为出海企业走到不同国家“陪伴着的熟人”,在“走出去”之前就能帮着这些企业在有分支机构的地方做安排和调度,当然这只是企业自身的层面,从银行角度更多关注的是资金安全、融资、不同货币之间的安全及顺利使用,这个过程也需要来自于专业机构的协同。
余承志指出,鉴于目前全民出海的现状,中国客户去的国家特别多,在当地的需求已经不在一线国际律所提供服务的范围内,或者说,中国客户对服务的价格期望与一线律所的实际收费情况有比较大的差距。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不能单单依赖于一个国际平台,需要搭建新的网络,搭建以华人为主,有当地中文沟通能力的“小而美”、性价比更高的律所平台。这样不仅能够为众多中小型企业提供出海过程中所需要的法律服务,而且也不会因为价格的原因错失很多大客户在海外的一些小需求。此外,跨境投资和并购的过程中,银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的欧美交易,是可以实现签约和交割同时发生的,这在中国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国外的律师,投行和卖家对这点不了解,会对中国企业的交易确定性提出很多疑问。如果有金融机构能够提供银行保函,就能增强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中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