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偷税被超900万事件引发巨大舆论浪潮后,周小平日前发了一篇文章《周小平:说说司马南》,试图与司马南切割,撇开与司马南是一伙的。
周小平在文章中声称与司马南“其实并不熟”,是不是一种选择性的遗忘?相关部门多次组织“爱国大V”们参加的活动,周小平和司马南没有同时参加过?同时参加过,两人的伽位又都如此之大,打个照面总是有的吧?简单寒暄有没有?一起吃过饭吗?这个时候都要将这些记忆塞进黑箱里。
再说了,“其实并不熟”标准是什么?要桃园结义才叫熟?要生死相交才是熟?熟与不熟还不是你周小平说了算,其实也没有人扣你的标准。但都知道,你用“不熟”,就是想作切割语术,这么急吼吼地切割,反而显得不够意思,站在司马南一边又怎么了?同一条战壕的战友,不是可以将司马南的粉丝收拢到自己麾下,照样可以收割一拨嘛。
就算两人线下没有什么交往,甚至连手都没有握过,确如周小平所说“其实并不熟”,但两人是一条战线上的“同志”,两人的姿态相近,臭味相同,两人在叙事策略上更是同根同源:将复杂的社会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立场站队,用情绪裹挟替代事实论证,以“爱国”之名行流量收割之实。当司马南手撕联想时,周小平的“客观公正”不过是同一套剧本的不同分镜;当司马南遭遇舆情反噬,周小平的“切割大戏”实为借机洗白。这种精神同构性,岂是几句“不熟”就能抹杀?相反,我倒是认为,他们已经在精神上熟得不太再熟了。
从马克龙“联姻马卡龙巨头”的荒诞段子,到“庚子年美国总统必亡”的诅咒玄学,周小平的创作车间与司马南的情绪作坊共享同一套生产标准。他们深谙“七分真三分假”的传播规律,在宏大叙事中植入私货,用立场正确为事实谬误开光。就像司马南将联想董事会文件断章取义,周小平对社会时事的曲解同样充满“创造性误读”。
这种言论策略的致命伤,在“知行合一”的自我标榜中暴露无遗,当民族复兴被偷换成“替代美国”的霸权叙事,周小平们构建的早已不是思想高地,而是流量经济的产业链。从带货直播到知识付费,他们的“爱国”人设始终与商业版图如影随形。
周小平文字隐含着要求公众对司马南保持“雅量”的说辞,恰似黑帮电影里“江湖事江湖了”的潜规则,置社会公正和法律于不顾。这种看似超然的劝解,实为危机公关的烟雾弹,就像司马南在舆论围剿中祭出“让群众说几句”的挡箭牌,周小平的“谦和论”同样是为整个派系构筑防火墙。他们深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江湖法则,切割表演不过是权宜之计。
周小平与司马南的“貌离神合”,暴露了互联网舆论场中一个隐秘的生态链:通过制造“反资本”“反美”等二元对立话题,吸引特定群体关注,形成稳定的粉丝基本盘。一方陷入争议时,另一方或沉默或切割,避免舆论火烧连营,维持整体生态的“可持续收割”。流量转化为商品销量、直播打赏、广告代言,构成一条从“爱国口号”到“真金白银”的变现通路。
在这个闭环中,“爱国”沦为生意,“正义”成为道具,当周小平宣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同主义团结”时,其潜台词实则是“不同主义”皆可为我所用,只要能为流量服务,历史真相、学术规范、道德底线皆可让位。
在这个话语江湖里,胡锡进被拖入战局绝非偶然,从“叼盘者”到“理中客”,同宗不同派的话术高手在舆论场既竞争又共生。周小平看似把胡锡进推向司马南,实则是为整个“爱国流量”群体预留转圜空间。
周小平与司马南的“精准切割”,恰似一面照妖镜,映出某些“爱国大V”的真面目:他们不是思想的引领者,而是流量的投机者;不是真相的捍卫者,而是谎言的编织者。当公众看透这套“好处来时互相争宠,风险来时互相甩锅”的戏码后,所谓的“撇清”只会成为又一个笑话。因为,在信息透明的时代,共舞过狼群的人,身上永远带着相同的腥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