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
广东省作协主办的《作品》杂志
第一期“超新星大爆炸”栏目
推出了江门少年作家张师奶(张睿)
的4篇短篇和1篇中篇小说
总计超过5万字!
成为我市登上《作品》杂志的
最年轻的作家
此事在江门文艺圈引起广泛关注
人物简介
张师奶
本名张睿,2007年出生,江门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读于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中二年级。诗文散见于《诗潮》《中学生报》《三角洲》《时代作家》《少年写作》《江门文艺》《江门日报·青苹果》等报刊,以及人民日报网、中国文化艺术网、中国旅游文化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合计70多篇。曾获江门市“文明江门,你我共创”主题征文比赛三等奖,江门市“大昌杯·笔随我心”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
市文联主管的“文艺江门”公众号以(点击查看链接→)为题推送一篇推文,并介绍《江门文艺》2024年第3期曾特设“新锐”栏目专辑刊发他的诗歌、散文、小说作品,并同时刊发4篇评论文章,受到江门文艺界诸多人士的认可和点赞。
《作品》杂志配文:“2007年出生的张师奶,作品显现出了远超其年龄的成熟。”“相信读他的作品,读者会忘记他的年龄。”确实,读张睿的作品和访谈,让人惊艳于他作品的谋和妙,惊艳于他阅读的广和深。像评论家徐威所说,看他的作品“显得过于成熟、深沉且内敛”,及至看了他的公众号,见到本人,才会转过神儿:这就是一个青春明亮的高二学生,一颗江门乃至广东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
虽然只有17岁,但张睿的创作历程已跨越10年,早在小学二年级,张睿就在《江门日报·青苹果》发表了第一篇作品,虽然只是一块“豆腐块”,但却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2022年,他还是一名初中生,作品《鱼贩传》就在《江门文艺》上发表,后又陆续发表了《小说三题》等作品,还加入了市作协。及至这次在《作品》杂志连续刊发5篇作品,让他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图源江门市文联
张睿说,自己最开始是写诗,后来转写小说,“我更喜欢写小说,写诗感觉不过瘾。写诗对我来说就像吃小菜,只有写小说才能真正填饱我的胃口。”
高中学习是很紧张的,但张睿还是挤时间写,“我们每星期课余时间有限,除去吃饭、睡觉,每周只有三到四个小时创作;我几乎回家就写,写完就吃,吃完就睡,睡完就上学。”在《作品》杂志编辑看到他的作品,惊喜地要求他再写两篇后,他大受鼓舞,曾有一段这样的状态。
张睿曾跟班主任吕惠英说,写作是他生活的必需品,是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减压良方。“一旦坐上回家的车,他就文思泉涌,迫不及待用IPad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吕惠英这样说。
张睿说,写完一篇小说之后的快感是做任何事情都得不到的,很留恋和享受,“像生了一个孩子,我看到Ta的脸庞,有一种作为造物主的喜悦,一种作为母亲的喜悦。那种狂喜会持续一个晚上或者一天,甚至两天。”“那几天我都会有一种被喜悦包围的感觉,睡觉会很开心,起床也很开心,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这也是推动我想要一直写作的原因。”他说,“我平时会把写作当成激励,比如说我去考试,我会想我考完这场试之后,就可以看我一直想看的书,写我一直想写的小说,可以再一次体会那种狂喜。我会把它当成一个激励我往其他方向去努力的奖励,我太想再一次进入那种喜悦之中,所以必须要一直写。”
张睿说:“文学于我,也许就是一条坚韧的绳索。我不会放手,并将永远铭记创作时的热情。‘了结于纯粹的悸动当中,就不会落入凡庸。’”
创作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阅读的积累,在妈妈眼里,张睿从小就是个“书虫”。“他小时候活泼好动、自由散漫,下一秒就上房揭瓦那种。但只要一拿起书,就瞬间安静。”妈妈说,张睿小时候,家旁边就是新华书店,他经常带张小凳子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张睿的妈妈也是市作协会员,常有诗歌和散文发表。谈及对儿子的影响,妈妈说,最大的影响也许就是爱阅读,“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妈妈是他每篇作品的第一读者,“他很喜欢跟我分享,这几年,他的阅读量、面和阅读后的转化都是令我惊讶的。”
在吕惠英看来,张睿阅读的种类比较庞杂,阅读面很广,尤其喜欢阅读外国小说,有时会到手不释卷的地步,“他对外国小说的解构有个人见解。从写作技术层面来讲,张睿是有要求的,所以他对网络小说的阅读比较挑剔,非优秀篇目不读。”吕惠英说。
从屈原的《离骚》到张枣的《刺客之歌》,从莫言的《蛙》到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从王小波的《寻找无双》到莫迪亚诺的《暗店街》,从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到纳博科夫的《斩首之邀》,从诗歌的三韵体到小说的戏剧体,从现实主义到意识流……每一篇每一种他都信手拈来,自信解构,并从中吸收创作的营养。
正像张睿所说,他把阅读当作一种享受,一种给自己的奖励。
关于学习,张睿是那种从小到大不需要操心的“别人家的孩子”,跟父母是平等的朋友型相处模式,“我是很随性的,爸爸也很佛系,所以我们从没体会过那种陪写作业的崩溃。”妈妈笑言。
在老师们眼里,张睿一直是优等生,他小时候就读于范罗冈小学,语文老师何海霞说:“他小脑袋里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对此,初中语文老师张凤英颇有同感:“他脑袋转得快,上课经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老师们措手不及。”
跟大家想象中的不一样,在写作上出彩的张睿不但是全能型选手,而且理科成绩更优秀。至于作文,张凤英说:“平时交上来的作文并没有特别出彩,考试作文还因选材蹊跷被扣了不少分。”对此,老师们认为,他思想奔放,思维开阔,也许是考场作文局限了他的思维。到了高中,他的写作优势开始显现,“作文构思很快,基本上一挥而就。”吕惠英这样说。
在高中学业繁重的情况下,张睿还常利用每晚自修下课到熄灯之间30分钟的空隙进行阅读。对此,老师和家长也会进行引导,他也努力调整自己兴趣爱好和学业投入程度的配比,力求达到一个更良好的平衡点。
张睿的目标很明确,希望将来从事文字有关工作,不过当务之急是备战高考,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
生活中的张睿自小就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他就是人群中的‘郭德纲’,负责调节气氛的。”妈妈说。老师也说,他是班级活跃气氛的精灵。
小时候,妈妈在房间称体重,他破门而入,说:“妈妈,人家说女人是水做的,但你是MIAO。”妈妈问:“哪个MIAO?”他比划着说:“3个水的淼。”“什么意思啊?表示妈妈多水?”他说:“不!肥!”然后扭着屁股就跑开。那时的他,也就五六岁。
吕惠英对张睿印象最深的就是“早到”,“他是开学第一个回课室报到的学生,也几乎是每天下午上学第一个进入课室的学生。”吕惠英说,张睿很真实,很热情,“他会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在意别人目光;如果他人有需要,他会从‘i人’自愿切换成‘e人’,大方地活跃气氛,避免尴尬。”
“对于写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张睿不主动宣传,但也从不忸怩否定。”吕惠英说,进班伊始,他就向大伙推介他的“张师奶”微信公众号,引来不少小伙伴的关注。“希望他无论经历多少,都能始终保有赤子之心,保有旺盛的写作热情,写出更具穿透力和影响力的作品!”
张睿有一个专属的公众号“张师奶”,他发表的作品也都是以“张师奶”来署名。这个笔名,让不少人好奇,认为这是一个无厘头而近乎自嘲的笔名。
读过张睿作品的人,
用“成熟、深沉、内敛”来形容他;
见过他或他照片的人,
用“干净、帅气、青春酷感”来形容他。
这个17岁的少年谈起自己的笔名,说了这么一段话:“在广东话里,‘师奶’就是夫人的意思。我选用这个笔名考量有二,其一代表我是个广东人,别人看到我的笔名,看到我的作品,就知道这是广东出来的文学;二是我听过一个说法,伟大的灵魂是两性的:我想让别人看到我的笔名时,不知道我是男还是女;想让不认识我的人阅读我的作品时,不会事先对我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定调,比如说这是个女作者写的,这是个男作者写的——我不希望这样子。张师奶就是有一种地域性的色彩。”
3月的天气春光明媚,阳光洒进教室,讲台上的张睿正在跟同学们分享“意识流小说”,分享即将结束时,他说:“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们都在被教怎样正确地写一篇文章,但我认为:文学本身不是教你怎样写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怎样犯一个漂亮的错误。”
来源:江门日报(记者/娄丹)
关注【江海高新发布】
读懂高新 关注江海
新闻资讯 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