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上,无人机如今比狙击手还抢手。从开战初期的“战场眼睛”,到现在扛炸弹当“空中敢死队”,这些铁皮翅膀硬生生改写了战争规则。
最初双方用的都是使用民用无人机,主要搞侦察和校射。但自从俄军搬出电子干扰车,乌军无人机十有八九变“无头苍蝇”。去年冬天,俄军工兵灵机一动,给无人机绑上光纤——就像放风筝拽着根线,信号通过光纤传输,电子干扰彻底失效。乌军缴获后直拍大腿:“这招我们也能抄!”
现在前线最抢手的货是“光纤自杀机”。这玩意能挂着3公斤炸弹飞10公里,操作员盯着光纤传回的4K画面,指哪打哪。战壕里抽烟的、上厕所的,甚至戴着头盔探头的,都可能被“开瓢”。士兵们说,以前怕炮击,现在听到无人机嗡嗡声就腿软。
但光纤也带来新麻烦。无人机在树林、废墟穿梭时,光纤常缠在树枝断墙上,搞得战区像“盘丝洞”。有工兵吐槽:“排雷都没这么费劲,清一米光纤比拆十个绊线雷还危险。”更绝的是,双方都开始“薅羊毛”——顺着对方无人机光纤摸到操作员老巢,一锅端的案例越来越多。
为反制无人机,战壕里冒出各种土法子:焊铁网当“蚊帐”、用渔网兜截胡,甚至拿信号枪喷燃烧弹。俄军还把反无人机枪升级到2.0版,专切光纤。乌军则训练鹰隼抓无人机,可惜这些猛禽经常“罢工”——毕竟铁疙瘩哪有真鸽子好吃。
北约情报显示,俄乌每月消耗无人机超5万架,相当于每天摔掉1700万元。网友们都惊了:“难怪最近芯片涨价,原来都被你们买去打仗了!”
专家说,这场仗把无人机从“辅助”打成“主力”,往后打仗不带无人机,就像出门没带手机——活着回来纯靠运气。
无人机在俄乌战场称王,全靠便宜、量大、还能玩阴的。现在这仗打得,天上飞的比地上跑的还凶,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装甲再厚,无人机招呼。
(本文信息综合《简氏防务周刊》、前线士兵访谈及开源情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