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天津外国人租界中的洋人在集体排演戏剧,从扮相来看也是华洋皆有。
1904年,在山西汾州(今汾阳)护卫洋人的当地护卫队。
庚子国难后,清廷逐步实施新政。一身旧打扮的官员与着新式服装的学生,在同一会场集会。
通往岱宗坊的石板路坑洼不平,一位白衣男子推着独轮车行进在路旁的平地上,走在前边的女子弯腰拉着车子,另一只手紧紧地握住男孩的手。远处的泰山巍峨,自古至今;近处的书生忧郁地看着远方,衣袂飘飘。摄于1908年。
1908年,兰州的一次西餐会,右为荷兰的探险家马达汉,左中为陕甘总督升允。
图中五位洋人半躺在草地上野餐,笑容可掬,而四位华人侍者则表情淡然。
经初步考证,应为清末的济南小布政司街。摄于1910年前后。因其地处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济南三大名胜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来济必游之地。
晚清时,西湖南岸的雷峰塔尚未倒塌,塔下面有一个左手叉腰站立着的人,与高大的雷峰塔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加兵演的新军既有步兵也有骑兵,服装类似于外国军队制服,军官着靴子,士兵则着布鞋,裹绑腿,不变的是脑袋后都有一条大辫子。图为行进的步兵。
1910年代,山东胶东的一个村庄雇请戏班来村里唱大戏的场面。
1911年,济南火车站前道路尚在铺设,钟楼上尚未安装大钟。
这是一张站在府城东城墙上由北往南拍摄的照片,几位长袍马褂打扮的人在宽阔的城墙顶上悠闲散步。
1911年,来自美国的青年教师那爱德与中国的学生在赴川西考察的路上。
1912年,一位年轻人剪辫之前在照相馆的留影,与陪伴了自己二十几年的长辫作最后的告别。
1912年冬,四川高等学堂整洁的学生自修室中,七位衣着朴素的同学在聚精会神地读书写作。书桌上的油灯、地面上的火盆和学生的衣帽服饰映现出了一幅冬夜苦读的场景。
她们身上穿的是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摄于1916年。
华工远赴法国参加一战,为战后中国获得战胜国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图为华工在华工营排队接种疫苗。摄于1917年。
五四运动时的北京街头。摄于1919年。
1925—1926年,中国政府出资对胶济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图为工程人员在现场用大型吊装机械进行施工作业。
北方农村妇女聚集在河边洗衣,一派静谧、安详的情景。摄于1927年。
20世纪20年代莱州称为掖县。此时的古城保存完好,城区大道两盘耸立着为古代官员歌功颂德的牌坊,透露着古雅的的风韵。
汽车传入威海之初,曾被威海人视为“魔鬼车”。图为进入威海的第一批汽车,摄于1927年。
蒋介石与妻子陈洁如的合影。摄于20世纪20年代。
1927年,张大千与韩国少女池春红的合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剧装照,拍摄者或是京剧演员或是京剧票友,由上海新北门大街上的“时新”照相馆拍摄并着色,照片用矿物颜料细致勾勒,色彩丰富,层次分明。
1929年6月,浙江省政府筹办了全国范围的首度国货博览会——西湖博览会。图为其开幕典礼的场景。
无锡寄畅园大门外的一条古街,街河纵横,连通运河,两岸祠堂林立,后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摄于20世纪20年代。
这里的煤层平均厚度六米多,是少见的优质煤矿。最先由德国人大规模开采,一战期间为日本人强行接管。摄于20世纪20年代。
山东博山城分布在孝妇河两岸,照片中的城墙和城门见证了古城的沧桑。摄于20世纪20年代。
如今已届老年的后人,面对母亲年轻时的照片自有无限感慨。摄于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奠都南京之后,出现内部纷争,一些粤系大佬受到蒋介石排挤,造成广东民情反弹。图为广州街头出现的反蒋标语。
这幅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照片,洋溢着小康家庭的安宁与温暖。
1933年,清华大学教授和家人的一次集体郊游。
1930年,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成立,1934年2月易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七七事变后停办。图为乡师学生在农场种植玉米。
长城抗战爆发后,全国各界人民热情支援前线。这张照片是清华大学的学生自愿前来修路。
七七事变前,日军在华北屯集精锐。图为日军北平驻屯军在使馆区练兵场操练,远处是北平市街及围观的中国民众。
二十九军大刀队为广东省女师慰劳队表演中国传统刀术。
1935年12月30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一位年轻的幼教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草坪上做游戏。
蒋介石画像赫然出现在游行队伍中。经过“训政”教育,对领袖的个人崇拜,于此可见一斑。
1936年,出任中国驻法大使的顾维钧,身穿西式宫廷礼服递交国书。
1937年初,南京到云南的公路开通,路经苗族聚居区时,苗族人吹芦笙伴舞庆祝。
上海一个钟表匠之家的合影,摄于1937年冬。
被俘的两位抗日少年,等待着他们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1938年4月,一位英国海军少校与妻子在威海刘公岛举办婚礼,场面宏大,可谓大操大办。
1938年,活跃于敌后战场的山东省抗战游击队。驳壳枪和红缨枪混搭的武器装备与战士们严峻的面庞,反映了敌后战场的困苦与艰难。
叶挺将军曾有一个温馨的家,这是全家的合影照片。
上世纪30年代末,北京西郊碧云寺附近的街道景观。古老而破败的民居,未经硬化的路面,还有站在街上那个神情倦怠的男童,看上去一派萧然。
1943年,滇东北小镇的居民努力去享受没有战事的片刻宁静,茶馆里和路边的人们纷纷露出笑容。
腾冲城外,中国远征军士兵用美式“巴祖卡”火箭筒对据守村落的日军进行攻击。摄于1944年8月1日。
1944年9月8日,中美士兵联合展示在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太阳旗。前为在战斗中发挥显著作用的美式“汤姆逊”冲锋枪和美式手雷。
1945年9月,中国第三方面军高级参谋曹大中视察芜湖日军集中地,向放下武器的日军官兵训话。
抗战胜利后,新六军是首批进驻南京的中国军队。照片中中国军队雄姿勃发地站在吉普车上胜利开进南京,而擦肩而过的日军则散坐在一辆卡车上落寞地看着庆祝胜利的人群。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在一次酒会上的留影。
1945年圣诞夜,中国空军某部人员与驻广州的美军联欢。
1946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组织的各国赴美进修的护士们参加的校庆宴会,其中有二十人来自中国。
一位少女悠然地坐在屏风前,青春盎然的脸庞流露出一丝忧郁。摄于20世纪40年代。
1946年4月,蒋介石于青年远征军第六军阅兵典礼后,与杨森等人在典礼台共进午餐。
庆祝双十节时的节目秩序单,写有“静默三分钟”等字样。摄于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40年代,山东沂蒙山区某地的小学生在野外上课。时在初秋,孩子们拿着课本,拎着板凳,来到水塘边,整齐列坐,听老师讲课。
民国时期,在济南机场登机的旅客。摄于20世纪40年代。
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和家人回到奉化溪口老家。这张照片定格了蒋氏父子在溪口山上眺望故里的情形。
1951年,八十三岁的黄金荣在上海大世界门口打扫卫生,接受劳动改造。两年以后,黄金荣在上海病逝。
20世纪50年代初,天安门广场地面干净平整,三位工人模样的姑娘欢笑地走来,背后的长安大街上马车和自行车在来往穿梭。

001 墙里墙外



19世纪末的北京城崇文门外一带的风光,西边可以看到前门的城楼和箭楼。

002 风气之先的上海



晚清时代,刚刚开埠不久的上海南京路,前景是一所照相馆,远近的人都在恬然地面对着眼前的摄影机。

003 烟台的育婴堂



20世纪初,山东烟台的一座教堂里内设的育婴堂,专门抚养被遗弃和流浪的孤儿。

004 教会学堂的女童



外国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的女塾,专收教内女生。摄于20世纪初。

005 留学德国的段祺瑞



1890年摄于德国埃森梅喷射击场。左一为德国教习瑞乃尔,右二为段祺瑞,余者为商德全、吴鼎元、孔庆塘、滕毓藻。

006 北洋海军官兵合影



19世纪90年代,北洋海军美籍军官马吉芬为“威远”舰士官和练勇(见习水兵)所拍摄的合影照。

007 前门大街即景



1900年庚子国难后的北京前门大街,照片右侧一片倒塌的房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着长衫的中国男子与一身制服的外国军官擦肩而过。

008 张之洞与英军军官合影



1903年5月14日,两江总督张之洞奉旨入京陛见途中,在保定府与英军高官合影。

009 青岛的欧式建筑



19世纪末德国人占领青岛后,修筑了大量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图为青岛前海一线的欧人区。

010 乡村里的马戏表演



威海成为英国租借地后,很多西方人来此度假。在拍摄的瞬间,杂耍人和围观者的惊愕表情一览无余。摄于20世纪初。

011 船夫一家人



小清河上的船夫一家,船主已七十三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比他小六岁的妻子只掌舵不做饭,一家人“幽默乐观永不知疲倦”。摄于1903年。

012 “不亦乐乎”



威海卫租借地行政长官骆任廷拜访曲阜,赠送给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牌匾。“大英国钦差大臣骆檄拜”等字样清晰可见。摄于1903年。

013 戏剧排演



014 护卫



015 日俄战争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战场,清廷无力保护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图为日军役使中国民众拖出陷在泥坑中的马车。

016 清末立宪集会



017 岱宗坊



018 兰州的一次西餐会



019 “华洋合处”



020 清末济南老街巷



021 倒塌前的雷峰塔



022 晚清禁卫军出洋考察



1910年,大清皇家禁卫军首领访问奥地利。在布达佩斯拍摄的这张合影中,前排左二是哈汉章,左三是李经迈,左四是载涛,右一是良弼。

023 清末新军兵演



024 唱大戏



025 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南立面



026 济南老城墙



027 走在川西的美国教师



028 剪辫留念



029 四川高等学堂的自修室



030 林徽因与表姐妹们的合影



031 一战华工



032 甘博镜头下的中国



033 吊装



034 乡村浣衣



035 山东莱州城俯瞰



036 “魔鬼车”



037 蒋介石与陈洁如



038 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女生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5年,女学生们一式的齐耳短发,白色上衣衬着暗花黑裙,端庄而洁净,尽显新女性的风采。

039 张大千的异国情缘



040 着色剧装照



041 西湖博览会



042 河塘与古街



043 淄川煤矿



044 博山城外



045 母亲年轻时



046 反蒋标语



047 兄妹合影



048 郊游



049 种植玉米



050 支援长城抗战的清华学生



051 操练中的日军



052 表演刀术的士兵



053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园即景



054 国民党的“训政”教育成果



055 出使法国的顾维钧



056 吹芦笛的苗族青年



057 小康之家



058 被俘的抗日少年



059 婚礼



060 敌后游击队



061 叶挺将军全家福



062 北京的老街



063 小镇茶馆



064 抗日战士



1943年,一名负责警卫昆明机场的战士。左胸上的布牌写着他的名字“傅成铭”,“民国三十二年入伍”,在“航空委员会特务旅第五团第三营十二连”服役。

065 反击



066 胜利



067 轮到我训话



068 光复南京



069 重庆谈判期间的毛泽东



070 圣诞之夜



071 赴美进修的中国护士



072 少女



073 午餐



074 秩序单



075 野外上课



076 乘坐飞机



077 旗袍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港台红极一时的上海影星李丽华身穿旗袍的明星照,颇具韵味。

078 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溪口故里



079 扫大街的黄金荣



080 天安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