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规定新标准实施后,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此举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食品标签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同时也是为了促使消费者通过配料表等其他方式去阅读食品标签,避免因盲目关注“零添加”等宣传用语,忽略了产品的真实属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一室副主任于航宇表示。

“零添加”真的更健康、更优质吗?

“零添加”酱油、“零添加”果汁、“零添加”酸奶……当前,市面上主打“零添加”概念的食品不在少数。很多预包装食品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零添加”“不添加”等声称吸引消费者购买,与此同时,价格也较普通商品更贵。

“零添加”产品真的更健康、更优质么?于航宇回应封面新闻记者,“零添加”“不添加”并不意味着食品更安全,或者具有更高品质。

他解释,“零添加”不等于食品终产品中的相关成分一定为零。比如某款果汁饮料的标签上写了“不添加蔗糖”,但果汁中本身就含有糖分。有些含糖饮料会声称“不添加某种甜味剂”,但实际可能添加了其他甜味剂做代替,这些都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不含糖、甜味剂或者食品添加剂。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钟凯告诉记者,很多食品添加剂是食品中本就含有的物质,比如水果中的柠檬酸、泡菜里的硝酸盐、肉里的磷酸盐等,此时商家宣称的“零添加”只是没有额外添加,不代表食品中就不含相关成分。

记者注意到,对于食品添加剂、污染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新版标准也规定不得使用“无”“不含”等词汇及其同义语进行声称。

没了“零添加”,消费者如何选择食品?

消费者想要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才是关键。”于航宇建议,消费者可通过配料表,了解食品中每一种配料,包括食品添加剂的真实使用情况;同时加入量越多的配料,在配料表中排名也会越靠前。因此食品中使用了哪些配料,有没有食品添加剂,哪些配料加得多,消费者通过阅读配料表便可一目了然,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此外,消费者可通过营养标签充分了解食品的营养信息,不同食品可以根据营养素含量的特点使用含量声称,如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低脂、低钠、低糖或无糖等,相应声称都有严格的标准规定。

同时食品中糖、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也会在食品营养成分表中明示,对于关注“糖”的消费者,阅读营养成分表中的糖含量才是正确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