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锈迹斑斑的万吨锻压机与泛黄的《二汽建设动员令》在玻璃展柜中相遇,这座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记忆的时光宝盒,终于在武当山麓绽放出新的光芒。3月26日,中部地区首座汽车工业主题博物馆——东风汽车博物馆,在十堰市原第二汽车制造厂旧址揭开面纱。500余名见证者凝视着复原的芦席棚创业场景,仿佛听见半个世纪参数图片)前铁锤敲击钢板的铿锵声穿越时空而来。



时间回到1969年的寒冬,十堰这个仅有百户人家的深山小镇,因"三线建设"的战略号角迎来命运转折。来自上海、长春等地的技术骨干们裹着棉大衣,在油灯下绘制出中国首个自主汽车工业基地的蓝图。展厅里陈列的军绿色EQ240卡车,正是那段"聚宝包建"岁月的活化石——它的每一个铆钉都凝结着建设者们"白天杠设备、晚上睡草棚"的创业传奇。特别展柜中保存着当年工人自制的土制千斤顶,斑驳的焊接痕迹与旁边全息投影的智能装配线形成强烈对比,诉说着中国制造业从筚路蓝缕到智造强国的沧桑巨变。



"这些展品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几代东风人用热血浇筑的精神图腾。"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在揭幕仪式上轻抚展柜,玻璃倒影中映出墙面上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手迹。当大屏幕播放二汽第一任厂长饶斌在芦席棚作动员讲话的影像时,现场多位白发苍苍的老职工悄悄拭去眼角泪花。原总装车间主任王建国指着展厅里的老式台钳告诉记者:"这把钳子曾修理过建设初期三分之二的设备,现在看到它,还能想起1971年我们连夜调试生产线时,用搪瓷缸煮挂面的香味。"

这座博物馆的特别之处,在于用2000余件文物构建起沉浸式历史剧场:观众既能触摸到首批国产化齿轮的金属纹理,也能通过全息投影目睹当年十万建设大军开山劈石的壮阔场景。在复原的1978年总装车间场景中,智能传感装置让参观者伸手即可"参与"历史时刻——当手掌触碰虚拟的装配工具,墙面屏幕立即显现当年该工序的技术参数,并对比展示现今自动化产线的作业画面。



在"强军有我"专题展区,一组泛黄照片揭开东风与国防建设的血脉联系。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30辆EQ240军用卡车顶着炮火完成战备运输任务,自此奠定"英雄车"的美誉。展区特别设置的多点触控沙盘,重现了该型车辆穿越滇南热带雨林的经典路线,参观者滑动手指即可查看不同路段的运输日志。如今与这些功勋车并肩展示的,是东风最新研发的氢能源重卡,银白色车身上跃动的蓝色火焰纹路,暗示着传统工业基地向新能源赛道的华丽转身。



这种历史与未来的时空对话,在科技创新展区体现得尤为精妙。展台上并置着两个"心脏":左边是1975年仿制的苏联发动机,斑驳外壳上还能辨认出俄文编号;右边则是热效率达47.06%的超级混动发动机,透明的亚克力外壳下,精密零件如星辰般流转。这种跨越半个世纪的科技接力,恰似博物馆建筑本身——在保留苏式厂房红砖墙体的同时,嵌入了智能光影交互系统。建筑设计师李明透露:"我们特意保留了原厂房屋顶的三角形钢架结构,但在其间隙安装了3000个可编程LED灯珠,夜间可呈现汽车工业发展的动态光效。"

当参观者穿过由三万枚齿轮组成的艺术装置"时光齿轮",VR眼镜随即带他们进入东风武汉云控工厂。在这里,现实展品与数字展陈形成奇妙共振:手机扫描EQ240卡车的二维码,立刻弹出该车型参与唐山大地震救援的3D复原场景;点击墙上的"马赫动力"标识,增强现实技术便将发动机拆解成漫天飞舞的科技粒子。带着孩子参观的张女士惊叹:"这个全息交互台能让孩子亲手'组装'不同年代的发动机,比教科书生动百倍!"



这种虚实相生的展陈哲学,暗合着十堰与东风共生共荣的城市密码。市政协主席蔡贤忠指着沙盘模型感慨:"当年二汽建设带动十堰修建了湖北首条山区铁路,现在博物馆所在的文化街区,将成为鄂西北文旅新地标。"窗外,由老厂房改造的汽车主题咖啡馆已挂起霓虹灯牌,与陈列馆内毛泽东批示"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要抓紧"的珍贵文件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博物馆周边正在打造"三线记忆"沉浸式街区,游客可以体验驾驶模拟器操控不同年代的东风卡车,或在文创商店定制刻有自己姓名的汽车零件纪念章。



在博物馆顶层的观景平台,暮色中的十堰城区灯火如练。54年前这里还回荡着开山炮声,如今已崛起为拥有百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卡车之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付炳锋凭栏远眺时特别提到:"东风自主研发芯片的国产化率已达69%,这比任何展品都更能说明中国汽车产业的蜕变。"他的身影倒映在玻璃幕墙上,与展厅里那台见证过万吨锻压机同框,构成传统制造业向智造业进化的生动隐喻。夜幕降临时,博物馆外墙的巨型LED屏开始轮播历代东风车型的剪影,从EQ240到岚图智能电动车的影像变迁,配合着由工业噪音采样创作的交响乐,奏响中国汽车工业的进化狂想曲。



当最后一批参观者走出博物馆,夜空中的"东风"二字正在LED幕墙上流转生辉。这座由历史车间改造的文化殿堂,既保存着芦席棚里的创业篝火,也跃动着智能化时代的数字星芒,更埋藏着中国汽车工业走向强国的基因密码。那些陈列在展柜里的岁月峥嵘,正通过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解码,续写着新的时代传奇。正如馆长在闭馆广播中所说:"当孩子们指着氢能源发动机问这是不是未来,我们可以坚定地回答——这就是从历史深处生长出来的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