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介绍的是一则胶东史料,其内容与上世纪四十年代设立的“五龙县”有关,具体是一则关于1949年五龙县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的新闻报道。

这则新闻报道具体刊发于1949年12月14日《解放日报》(上海)的第三版,原标题为“山东商河五龙等县举办农业展览会——对推广农作技术收效很大”,内容是将山东商河县和五龙县的活动集中报道。接下来,我们就节选五龙县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其正文如下——

“山东五龙县人民政府于上月(注:11月,秋收结束,农闲期)七日举行农产品展览会,附近村庄群众都前往参观,展览品大部分是从农民那里搜集而来,布置是采取了有重点的用实物、图表串插的方式。布置的第一个重点是耕作方法的对比,如多耕、春耕的对比,干灰和黄粪的对比,懒汉的生产和精耕细作的生产对比等。第二个展览重点是优良品种比较。第三个重点是农作物病虫害防除办法介绍及各种农药制造。”

这篇报道的内容相对简略,除了农业之外,没有其他更多的信息点。此次之所以引用这篇报道,也主要是为了借此简要介绍下“五龙县”这个历史区划概念。



(▲五龙河沿岸风光)

五龙县与前几天介绍过的“牙前县”类似,都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战时背景下由胶东区行政公署新设的县级区划。关于五龙县设立的经过,《莱阳市志》记载道:

1940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莱阳西北部建立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控制村庄350多个,以1930年老莱阳县所划分9个区的区划为基础,先后建立地方政权。1941年2月,莱阳县分为莱东行署和莱阳县(现莱西县)。同年10月,莱阳(莱西)分为莱阳县和莱西南行署(习惯称县)。1945年3月,莱东行署析出五龙县。8月,莱东行署改称莱东县政府。至此,原莱阳县行政区域分为莱东、莱阳、莱西南、五龙4个县。

“五龙县”是因“五龙河”而得名,其辖区也主要分布在五龙河干流(从西五龙村五龙交汇处开始算干流)两侧。根据记载,五龙县具体划为10个区,辖363个村,即:野头区辖37村;姜疃区辖36村;万第区辖39村;大夼区辖34村;羊郡区辖41村;穴坊区辖34村;埠西区辖36村;姜山区辖35村;泽口区辖36村;团旺区辖35村。根据老地图的标注,五龙县的驻地在团旺。现今团旺村里还保留有当年五龙县机关的办公旧址。以此推断,1949年那场农产品展览会应当就是在团旺举办。当地的老人对此可能会有些印象。

进入五十年代之后,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之前新设的县级区划多数取消,辖区重新并入原来的母县之中。 根据《莱阳市志》的记载,1950年3月,五龙县撤销。(注:原莱阳县所分的四个县,最后只保留了莱阳和莱西两县,其实莱阳和莱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也曾短暂合并,后又分治,并延续至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