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引入:一场价值4.4亿的无效交易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再审的“澄江老鹰地股权转让案”引发广泛关注。某地方政府将国有企业持有的23.8%股权以1万元价格协议转让给民营企业,因未履行评估程序且造成4409万元国资流失,法院援引《民法典》第153条认定合同无效。该案揭示了国有股权转让中评估程序的核心价值——程序合规是交易效力的生死线。
法律分析:未评估≠当然无效,但风险几何?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第47条、55条及《32号令》第12条,国有股权转让必须评估。但司法实践中,合同效力需结合多重因素综合判断:
1. 效力认定:从“绝对无效”到“分层处理”
无效情形:若未评估导致明显低价转让(如低于市场价30%)或存在恶意串通,法院直接援引《民法典》第154条认定无效。
未生效情形:若合同已签署但未完成评估补正,可能被认定为“成立未生效”,需继续履行报批义务。
例外有效:若受让方已支付合理对价且无国资流失证据,个别法院基于《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16条认可合同有效。
2. 责任穿透:民事、行政、刑事三重风险
民事赔偿:转让方可能需返还价款并赔偿资金占用损失(如云南红塔案);
行政问责: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第72条,直接责任人面临降职、开除等处分;
刑事风险:若造成500万元以上国资损失,可能构成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
程序瑕疵的四大致命后果
合同效力悬而未决
未经评估的协议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未生效”,需等待行政机关补正意见,导致交易长期停滞。
典型案例:某城投公司转让子公司股权未评估,法院判决合同无效并追回已支付款项。
国资流失责任终身追责
根据《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即便责任人离职,仍可能被追溯评估失职责任。
后续交易合法性连锁危机
若受让方再次转让股权,前手程序瑕疵将影响后续交易效力,引发连环诉讼。
企业信用评级下调
国资监管机构将违规企业列入“重点关注名单”,影响银行贷款、招投标资质。
风险防范:四步筑牢合规防火墙
第一步:前置评估与“双审机制”
选择财政部备案的评估机构,采用收益法、市场法、资产基础法交叉验证;
引入律所、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审查评估报告与财务数据。
第二步:动态补正程序瑕疵
若已签署未评估的协议,可依据《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16条,在诉讼前补办评估及备案手续。
第三步:进场交易豁免的“红线清单”
非公开协议转让仅限三类情形:
(1)国企内部重组;
(2)主业涉及国家安全、命脉行业;
(3)政府特批项目。
第四步:证据留痕与危机预案
保存评估报告、竞价记录、审批文件等原始凭证;
针对债权人异议、优先购买权争议等设计应急预案。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提示
国有股权转让是“戴着镣铐跳舞”的高风险业务。企业需建立“评估-审批-进场-披露”全流程合规体系,避免因程序瑕疵引发“一票否决”式风险。对于历史遗留的未评估交易,建议通过法律意见书、专项审计等方式补强证据链,降低无效风险。
互动话题:
您在实务中是否遇到过国有股权转让的“程序陷阱”?欢迎留言分享案例,我们将选取典型问题深度解析!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