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你真的吃了有毒的“癞蛤蟆”?
癞蛤蟆,学名叫蟾蜍!
虽然样子不好看,但其实它根本就不能吃。
更别说用什么“高温去毒”的原理,即使你用120℃的热水煮,也杀不死它身上的毒素,而且这种毒还没有解药。
那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连解药都没有呢?
无尾目蟾蜍科两栖动物
蟾蜍,它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之一!
皮肤多为棕色、灰色或者土黄色,身体相对要宽,头部像倒三角形状,嘴巴又宽又大。
至于它们皮肤的颜色,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不是出生后颜色就固定了,而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还有就是繁殖期间的颜色也不一样。
比如雄性蟾蜍,在繁殖期时皮肤呈黑绿色,有点浅浅的斑纹,而雌性则是乳黄色,有时可能带有黑色的斑纹。
不过,蟾蜍之所以被称为“癞蛤蟆”,其实和它身上不平滑的身体有关,摸起来就像长了疙瘩一样。
另外,这种蟾蜍的身体需要水来滋养,不然很容易干裂,所以通常白天蟾蜍会藏在泥潭里或水沟等湿润的环境里,只有晚上才会出来觅食。
而且虽然他们是两栖动物,但因为身体肥胖,不太适合游泳,它们的前肢粗壮而长,后肢反而短,所以跑步也不太可能。如果想要行动的话,基本上只能是爬行前进,但遇到危险时,它们也会选择跳跃来加快速度。
除此之外,蟾蜍的肝脏可以入药,在治疗止咳化痰、解毒清热等方面非常有效。
但是不能因为它的肝可以入药,就觉得蟾蜍是可以吃的。
实际上它不仅不能吃,还会危及生命!
有毒的“家伙”
经过研究发现,蟾蜍身上含有多种毒素,如肾上腺素、蟾蜍二烯醇混合物等,一旦进入人体就会直接影响心脏、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从而导致中毒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心脏衰竭。
不过,蟾蜍不像蜜蜂,毒素只集中在尾巴的一根刺上,反而像河豚一样,全身都是毒,包括肌肉、肝脏、卵巢全都有毒,并且就算把它炖得再烂,也还是会有毒素。
特别是儿童,他们的身体承受能力差,哪怕只吃了一口,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毕竟吃“癞蛤蟆”致死的案例并不少见。
过往案例
3月21日,广东一名男子把蟾蜍清洗干净,剁碎后放入锅中炖煮,原本以为味道会和牛蛙一样鲜美,结果吃完半个小时后,他就开始出现呕吐等症状。
起初,他以为自己只是吃错了东西,休息一下就好,可症状却越来越严重。意识到不对劲后,他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医生的过程中,他的腹部疼痛难忍,整个人只能蜷缩成一团。
随后,他就昏迷了!
医生赶到现场检查后,发现他的血压很低,还在持续下降!
此外,他的身体各项机能也在迅速衰退,尽管医生一直在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把他救回来。
刚到医院没多久,他就因为多器官衰竭而去世了!
还有2024年10月13日,海南的一户村民在家里饭店招待两个朋友,期间三人一边喝酒一边吃了他们自己抓来的蟾蜍。
结果没过多久,三人就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类似食物中毒。
随后三人紧急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医生将他们送到医院抢救,其中一人因病情过重,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剩下的两人据说当时正在抢救,不知道最后是否抢救成功。
还有2011年,杭州一位50岁的患癌男子,想通过“以毒攻毒”的方法,靠蟾蜍去除体内的癌症病毒。
原本他的身体状况就不好,结果吃完蟾蜍后,直接被送入市中医院抢救。
据当时的医生说,这位患癌男子刚确诊食道癌才两三年时间,而且才54岁。自从患癌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吃蟾蜍那几天,病情又加重了,所以才尝试民间偏方。
总共煮了几只蟾蜍,吃到第三只的时候,人就不行了。
送到医院时,心跳已经停止,尽管医生一直在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生命。
医生告诉家属,虽然蟾蜍有一定的抑制肿瘤作用,但本身含有剧毒,若一次性摄入过多,无异于服毒。
是的,误食蟾蜍不一定致命,如果摄入量很少的话,还是可以抢救回来的。
比如2001年,江山某村民听说蟾蜍能治小儿麻痹症,于是去田地里抓了一只大约半斤重的蟾蜍,清洗后做成了一锅肉菜。
当天基本上都是家里长辈吃了,倒是他11个月大的外甥女,只喝了一点点汤。
不出所料,吃完之后,这家人就出事了,送到医院后,那位抓蟾蜍的村民因食用过多,抢救无效身亡,其他人因为吃得少,最后勉强捡回一条命。
结语
虽然误食蟾蜍容易因食物中毒而丧命,但如果不小心误食了蟾蜍,一定要第一时间催吐,减少毒素进入体内,如果皮肤不小心触碰到,也要赶紧用清水冲洗,以防毒素通过皮肤进入体内。
不管是因为误食还是触碰,都要尽快去医院治疗!
信息来源:光明网:1人抢救无效去世2人仍在治疗!自行捕捉蟾蜍后聚餐食用,悲剧发生了……光明网:一男子吃癞蛤蟆身亡!专家提醒杭州网:杭州一位癌症患者吃蟾蜍以毒攻毒不幸猝死蟾蜍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