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大范围的沙尘天气席卷中国大地,多地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水平,“沙尘暴”“吃土”等相关话题连上热搜。
这股沙尘暴不仅影响了北方大部分地区,甚至越过了长江,波及到了江浙沪等南方地区。不仅如此,而且时常有沙尘漂洋过海飘到日本韩国,这两个国家也深受其害,经常抗议。人有国界,自然环境和沙尘没有国界。一时间,人们纷纷质疑:这沙尘暴的罪魁祸首,真的是蒙古国吗?
4月9日起,一场大范围的沙尘天气开始影响中国。据气象部门预测,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在390万到400万平方公里,波及19个省区市。内蒙古、北京、山西等多地达到沙尘暴级别,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米。沙尘一路南下,甚至抵达了杭州,上海等地的PM10指数也一度飙升,空气质量严重恶化。
这已经不是今年第一次沙尘暴了。
据统计,今年以来,北方地区已经发生了8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远超常年同期的5至6次。沙尘暴的频繁来袭,让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也引发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广泛关注。
面对肆虐的沙尘暴,人们不禁要问:这沙尘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气象专家指出,本次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于9日10时开始影响中国内蒙古中西部,随后沙尘随气流继续向东南移动。
蒙古国,这个与中国接壤的邻国,其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南部分布着广阔的戈壁荒漠。近年来,蒙古国的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沙尘暴的重要源头。据研究,蒙古国每年春季都会发生暴风雪和强沙尘天气,给周边国家带来严重影响。
蒙古当年是在苏联的扶持下独立的,苏联人给了他们很大援助和支持。苏联解体后,蒙古就像断奶的孩子无依无靠。而蒙古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是舍近求远,一心想跟美国搞好关系。蒙古只有两个邻国,中国和俄罗斯,他们出口任何东西都必须经过这两个国家。
蒙古国内贫富分化严重,过度放牧现象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成为了东亚地区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
然而,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完全归咎于蒙古国,显然是不公平的。
沙尘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
自然因素方面,强风、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和丰富的沙尘源是沙尘暴形成的主要条件。而人为因素方面,过度放牧、滥伐森林、工矿交通与房地产建设等活动,都会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从而加速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黄土高原还森林遍布,生态环境良好。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需要更多的粮食,于是大规模毁林开荒种植农作物。与此同时,中国历朝历代皇室王宫都喜欢用木材建宫殿,很多农村以前也喜欢用木头做房子,大量砍伐木材,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至今,在山东丘陵一带开发较早的地区,人们把梯田一圈圈修建到了悬崖峭壁下面,整个中华大地人们为了种植更多的庄稼,几乎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垦出来了。因为我们主题是农耕文明,需要更多的土地养活人口增加财富。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紧张、山区广大的国家,这从根本上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艰苦奋斗的道路。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以后,我们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尤其是北方地区,成为能源钢铁和石油煤炭大省,单单一个河北省,钢铁产量就超过了很多国家的产能。再加上城镇化飞速发展,这对整个气候环境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前我们小的时候,上世界八十年代,华北平原夏季最高气温也就是37度左右,现在这几年有很多地方气温时常飙升到40以上。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曾经有外国专家预测,华北平原在50年以后,可能会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
今日的华北平原,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冬春的雾霾沙尘,夏天的高温干旱,已经成为常态。
面对沙尘暴的肆虐,有人不禁要问:中国不是已经建立了三北防护林吗?怎么还会受到沙尘暴的侵袭?
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个自1978年起实施的超级工程,覆盖了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地区,旨在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沙化面积不再扩大。
但是沙尘暴强盛的时候,三北防护林只能防护靠近地面的沙尘,高空中的沙尘就无能为力了。我们也不能过度依赖三北防护林。
然而,面对今年如此频繁的沙尘暴天气,有人开始质疑三北防护林的作用。
实际上,三北防护林主要是为了防止中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侵袭,对于来自蒙古国的沙尘暴,其阻挡作用相对有限。此外,沙尘暴的形成和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单靠防护林是无法完全根治的。
今年沙尘暴为何如此频繁?
气象专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今年春季北方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导致裸露的地表比较多,容易提供充足的沙尘源。此外,今年气旋活动较多,冷暖空气的活跃程度比较频繁,给北方带来多大风的天气,这也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传播。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以蒙古国为例,其畜牧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滥采滥挖导致土地荒漠化,这些都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而在中国,虽然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环境问题。例如,一些地区的建设活动破坏了地面植被,导致土地裸露;一些地区的农业活动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面对沙尘暴的威胁,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蒙古国和中国作为邻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沙尘暴的挑战。中国已经支持蒙古国的治理沙化和植树造林活动,愿意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绿色发展,共同实施合作项目。
此外,其他国家也应该加入到这一合作中来。沙尘暴是一个跨国界的自然现象,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才能有效应对。通过共享气象信息、加强科研合作、推动绿色发展等方式,我们可以共同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面对沙尘暴的肆虐,我们除了加强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外,还需要做好个人的防护措施。大风沙尘天气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在沙尘暴来袭时,我们应该及时关闭门窗,减少外出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应该佩戴好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避免吸入沙尘;同时,还应该注意交通安全和身体健康,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沙尘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
在中国古文献记载中,古人将沙尘暴多称为“霾”。随着中华文明史的推进,关于沙尘天气的记载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这背后所暗藏的生态巨变,正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应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沙尘暴的肆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面对这一自然灾害的挑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更不能相互指责。而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挑战;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宜居。
蒙古国作为沙尘暴的重要源头之一,其环境问题确实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沙尘暴的形成和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在应对沙尘暴的挑战时,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