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南极乔治王岛的一场大雾令“银海奋进”号、“麦哲伦探索”号等南极邮轮上的数百名游客滞留。恰逢中国春节假期,滞留游客中有不少是中国人。

社交媒体拨开迷雾,有关南极旅游的困局也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这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干燥、最荒凉、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在这片大陆上,没有机场、港口和常驻救援力量。飞越南极的航线高度依赖天气窗口,种种因素会使试图来到这里或者已经在这里的人们面临不可预测的困境。而保险条款通常将天气等“不可抗力”排除在外,游客的经济损失往往难以追回。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如此难度的旅行目的地,近年来却成为全球旅游爱好者的热门选择。


“雪龙”号的直升机营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游客。图源:GJ

今年2月的事件并非个例。2009年,俄罗斯“卡皮坦·赫列布尼科夫”号破冰船载着105名乘客前往南极观赏帝企鹅。因为遭遇恶劣天气,海冰凝结,船只被困海冰中长达一周时间。待到天气转好,风向改变,冰层压力减小,一船人才得以脱困。

2013年,载有包括科考队伍和游客共计70多人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在南极浮冰中,包括中国“雪龙”号、法国“星盘”号和澳大利亚“南极光”号被迫暂停科考任务,前往救援。救援过程中,甚至“雪龙”号也不敢久留,这也凸显了南极救援工作的棘手。

这些事件折射出南极旅游的系统性脆弱。

“人生之旅”价格不菲

被称为“世界尽头”的南极,曾经是极少数探险家的终极挑战,如今却迅速进入大众旅游市场。科技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南极行程相比过去更具可操作性。从早年的科考船到如今的豪华邮轮与定制探险团,南极旅游的方式日益多元化。

南极的旅游旺季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此时气温相对温和,适宜旅行。大多数游客选择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或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出发,乘坐邮轮前往南极半岛地区。行程通常包括登陆南极大陆,参观洛克罗伊港,在“企鹅邮局”寄出一封来自世界尽头的明信片,前往位于南极半岛东北端的欺骗岛探索一番。

但想要来这样一趟“人生之旅”,必须好好估量一下荷包的承受能力。以中国游客为例,一趟南极旅游的基础费用主要包括从国内飞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再转机前往乌斯怀亚的机票,以及邮轮费用。经济舱机票价格一般在15000至30000元之间,商务舱可能高达80000至90000元。而邮轮费用则是南极旅行中最大的一笔开销,通常为全包式服务,费用因船舱类型、船公司、航线和行程长度而异,从最低3.5万元的低价船票到超过30万元的高端定制团可供选择。

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往南极的游客数量激增,从1992年的不足7000人增长到2022年至2023年旅游季的超10.4万人。2024年南极游客更是高达12.3万人次,其中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是主要客源国。

从冰川到企鹅,从极昼到极夜……独特的景观吸引旅行者前往南极探索。企鹅蹒跚的身影、冰川崩裂的震撼视频,将南极塑造成“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有分析指出,近年游客激增的背后是“末日旅游”的心理——人们担忧气候变暖将永久改变南极景观,急于在“消失前”亲眼见证。德雷克海峡的“杀人西风带”让半数游客晕船呕吐,天气突变可能导致登陆取消,行程的不确定性也构成南极旅行的独特魅力。

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南极旅游还是一种“社交货币”。花费10万元穿越德雷克海峡的狂风巨浪,在朋友圈晒出与企鹅的合影,成为“经济实力”与“冒险精神”的标签。也许,有些旅客真正在意的并非地理意义上的南极,而是朋友圈九宫格里精心设计的“人生赢家”人设。南极和南大洋联盟高级顾问里卡多·罗拉说:“南极洲过去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的秘境之一’,但现在这里可能成为人类自我娱乐的‘冒险游乐场’。”旅行社也敏锐捕捉到市场需求,推出“南极18天破冰之旅”,包含冰山徒步、极地露营等定制体验。

生态系统承受压力

但随着人类活动深入南极,各种担忧也开始出现。早期前往南极旅游的人数仅为几百人,2022年至2023年度已经超过10万人,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增长速度更适合主题公园,而不是科学保护区。

当“世界尽头”成为大众旅游目的地,流量狂欢的背后,南极生态系统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随之而来的生态冲击、行业乱象与治理挑战浮出水面,人类活动与南极生态的冲突已不可回避。


游客近距离观察企鹅。图源:GJ

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发布的报告指出,随着赴南极旅游的人数激增,基础设施空缺的矛盾日益尖锐。南极旅游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应急预案不足、游客维权困难等问题。在极端环境下,游客个体的无助与行业的不成熟交织,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领域的风险。

而游客的足迹也悄然改变着南极。数据显示,每名南极游客的平均碳排放量为3.76吨,相当于普通人一年的排放量;若按每人间接融化75吨冰雪计算,2023年游客共导致近800万吨冰雪消融。

南极旅行本质是一场“受控的冒险”。根据《南极条约》,人类在南极上的所有活动需遵循严格环保准则。例如,登陆南极前需消毒鞋底,与野生动物保持5米距离,禁止带走任何自然物,哪怕只是一块石头……但规则的执行并不完美,游客违规事件屡禁不止。有些游客为了“出片”,甚至擅闯企鹅巢穴。

南极的脆弱性远超常人想象。企鹅栖息地因每日数百人次的近距离围观出现群体应激反应;游客鞋底携带的外来微生物可能摧毁南极独有的苔藓群落;科考站周边水域检测到微塑料污染;游轮燃料排放的煤烟加速冰川消融,南极半岛升温速度已达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

“我们想在南极的神奇自然风光消失之前,亲眼见证它的美丽。”52岁的德国游客霍夫肯同妻子一起前往南极旅游,他表示,他们为此支付了一笔气候补偿款。

然而,花钱就可以抹去人类活动在南极留下的痕迹吗?

国际合作加强监管

面对南极旅游的迅猛发展,国际社会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框架下,国际南极旅游经营者协会试图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准则,推动更严格的游客限额,倡导小型船只运营模式,以减少人类大规模登陆对南极脆弱生态系统的影响。

2025年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即将召开,各国正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推动南极旅行的可持续发展和南极治理的国际合作。中国近年来在南极事务中的参与度也显著提升。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之一,中国积极推进南极科研和环保工作,并加强对南极旅游的监管,力图减少对当地生态的干扰。中国的旅游企业也参与其中,例如中青旅就聘请了极地与低碳专家,共同探索环保旅行模式,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极地环境治理中的担当。

另一个可能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游客是否真的需要通过目前的方式“走进”南极洲?

2024年8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推出“霍巴提卡”计划。该项目旨在让参观者在霍巴特就能体验南极的极端环境,沉浸式体验包含极地冰水池和桑拿房等项目,让参与者在可控的环境中感受南极的严酷气候,同时引发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讨论,鼓励公众共同承担起保护地球脆弱环境的责任。倡议者指出,人类对南极的欣赏不应以破坏为代价,而应探索新的远程体验方式。

原标题:《新民环球 | “世界尽头”成为大众旅游目的地,南极之“难”如何解?》

栏目编辑:齐旭

来源:作者:刘浩康 玖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