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梁新慧/文图
梅香又一载,万千星火耀中原;戏韵万千重,雏凤清音破长空。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新时代 新征程 新风貌”2025年十大群众文化活动——第22届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启动暨小梅花营区签约仪式,在郑州市管城区阜民里举行。活动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关工委指导,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联关工委、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文联主办。
【一】“小梅花”大团圆 作为推荐官为大赛打Call
伴随着耳熟能详的豫剧《花木兰》选段、《朝阳沟》选段、《穆桂英挂帅》选段,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参与演出的演员,除了红梅奖金奖、优秀青年演员张鹭名外,张益一、秦梦瑶、胡玉翘、卫紫萱、王梓承、谢彦巧、孟晨熙、魏佳欣等人,均为历届小梅花大赛的金奖得主。与此同时,作为本届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的“小梅花”推荐官,他们依次上场为大赛打call!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当中,秦梦瑶是首届小梅花大赛金奖得主,而魏佳欣则是第21届小梅花大赛金奖得主。跨越21届的“小梅花”大团圆,让大家欣喜地看到了戏曲薪火在小梅花舞台上生生不息。
正如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所言,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自举办以来,始终以“守护文化根脉、培育戏曲人才”为使命,历经21载砥砺耕耘,已成为河南戏曲传承的闪亮名片。
21年间,秦梦瑶、谢彦巧、郝晓亮、胡玉翘、宋长流等万余朵“小梅花”从这里出发,有的绽放戏剧舞台,有的致力戏剧传播,有的多栖发展走向曲艺、话剧、影视表演等艺术领域,更有无数少年因戏曲浸润心灵,成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追随者、守护者。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通过与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的深度联动,千余名河南小选手与全国精英同台竞技、屡获佳绩,他们用实力证明中原沃土乃戏曲薪火生生不息之地。
【二】赛事升级为文化品牌 开启产业化探索步伐
活动现场,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剧协驻会副主席蒋愈红,郑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少勇,中共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晓雷,郑州建中商城文化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凯,共同签署并交换本届大赛合作协议。
纵观本次签约不难发现,河南省剧协注入文化基因,郑州市文联搭建艺术桥梁,管城区委宣传部深耕沃土,建中文旅培育产业新枝。合作协议的签署,不仅是文化基因与创新产业的牵手,更是在构建青少年专属的戏曲成长生态圈,小梅花将从赛事升级为文化品牌,迈出产业化探索的重要一步。
活动现场,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书法家米闹,现场挥毫题写“小梅花广场”,用翰墨书香助力文化IP。
据悉,“小梅花”广场将落户管城区阜民里,打造非遗文创市集、戏曲亲子空间、主题活动等,让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成长,让优质戏曲资源直达基层,扎根社区、走进生活,充分发挥小梅花大赛作为全省十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
活动现场,河南省关工委主任赵素萍为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AI主题形象“梅宝儿”揭幕。灵动可爱的“梅宝儿”,立即吸引了诸多市民打卡,作为少儿戏曲大赛的小使者,相信她也会让更多10后、20后爱上传统戏曲。
【三】传承有“人”融合有“根” 传播有“智”创新有“为”
近年来,河南省剧协以创新为笔,绘就传承新图景,让孩子的活动回归孩子。
在去年的大赛中,省剧协持续深化“戏曲进校园”工程,特设置由小主持人、小记者、小摄影师组成的传媒少年团全程参与活动,成效显著。孩子们用童真视角记录戏曲之美,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
今年,省剧协继续探索“戏曲进校园”新的契合点、着力点,以创新激活传统:其一,传承有“人”——特邀10位历届大赛金奖代表担任推荐官,用榜样的力量点燃新一代的戏曲热情;其二,融合有“根”——与管城回族区、阜民里携手打造“戏曲+文旅”新模式,让传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为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其三,传播有“智”——设计并发布AI主题形象“梅宝儿”,以数字化方式构建戏曲传播新生态。其四,创新有“为”,全省海选招募本届大赛的小主持人、小摄影师,让青少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传承主体,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戏曲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少年是照亮未来的星星之火。中国剧协副主席、省剧协主席李树建表示,将以“小梅花”大赛为契机,为青少年儿童系好“感知、弘扬传统文化的”的第一粒扣子,携手构建“政府引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科技助力”的戏曲传承新格局,让更多青少年在戏曲中读懂家国情怀,在唱念做打间铸就文化筋骨,让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