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为了让一个陷入困境的城市重获新生,他安眠药吃了一瓶又一瓶,人变得干瘦,简直老了二十岁:“我对升官发财不痴迷,我只想做些事情!”
1993年,36岁的耿彦波出任灵石县县长,刚到任,他就敏锐地察觉到县里发展的困境。
灵石的矿产已经开发的所剩无几,支撑不了多久。
这意味着,灵石必须转型,才能度过矿产枯竭之后的日子。
可是,转型的机会究竟在哪里?
耿彦波思索良久,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王家大院。
他宣布,要斥资5000万,重修王家大院。
消息一出,骂声不绝于耳,因为王家大院在当地老百姓眼里,是不值钱的老古董,修来做什么呢?
但耿彦波硬着头皮,把这个项目坚持了下去。
1996年,第七届中国民居艺术会议在太原召开。
耿彦波特意邀请与会专家,去修缮好的王家大院瞧一瞧。
专家们这一瞧,赞不绝口,第二天王家大院上了新闻,四面八方的游客,一下子涌进了灵石这个曾经冷清的小城。
灵石县的经济顿时实现了飞跃,赚回来的钱,已经远远超过了修缮王家大院的成本,人们这才理解耿彦波的良苦用心。
2008年,耿彦波成为大同市市长,迎接他的是一个陷入困境的城市。
大同和灵石一样,是一个依靠矿产资源生存的地方,也同样的,吃完老本之后,整个城市走进了发展的死胡同。
同时,大同遍地都是违章建筑,大量的居民挤在棚户区,生活质量极为糟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是白纸一张。
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同没有重获新生的希望,但耿彦波却有了主意。
因为他看到了,大同的财富,不仅仅是煤矿。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到处都是古建筑,而且保存的很完好。
一个王家大院就能够救活灵石,这么多的古建筑资源,救活大同,当然不话下。
所以耿彦波又宣布,大同也要进行一次“大手术”,老旧的房屋推倒,旧城区的居民要迁出,残损的古建筑重新修复。
另外,城市绿化等基础城建,都必须安排到位。
毫无疑问,这是个巨大的工程,投入惊人。
为了让这份工程尽善尽美,耿彦波几乎成了一个扎根工地的“包工头”,一砖一瓦都恨不得亲自过目,开发商只要有一点糊弄,就立刻换人。
这样殚精竭虑,对身体损害很大。
工程进到后期,耿彦波的神经越来越紧绷,安眠药吃了一瓶又一瓶,人变得干瘦,简直老了二十岁。
妻子心疼的直掉眼泪,每每劝他多休息一会儿,可耿彦波前脚答应,后脚工地一有什么事,他就又坐不住了。
以至于他每天都是凌晨出门,累了,在车里眯上一会儿,醒来又接着奔波。
外界的批评也从没断过,说他想贪钱,说他吹毛求疵,说他做无用功……
但耿彦波却绝不动摇,用自己的坚持,让大同迎来了新生。
耿彦波当年遭受质疑时,曾说过:“我对升官发财不痴迷,我只想做些事情!”
而如今,他的工作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耿彦波:获“特殊贡献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