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所村,地处黄峙江东岸,与大榭岛一衣带水,隔江相望。有后所、仲家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后所。后所村最早为后所城,是“千户所军”安营扎寨之地。
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奉命在浙东南沿海筑城以防备倭患,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穿山建造千户所城,由安陆侯吴杰督造,城建成后调定海卫后千户所官兵守御。后因“所城”跨山而建,空间太大,不便防守,就将原城址迁到睡龙山南麓平地,现城墙已拆除。
后所,村以城得名,有西门外、吴衙里、项家、孙家、西大井等小地名。村中姓氏众多,基本上都是“千户所军”后裔。
项氏宗祠,位于后所村城南项家,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北仑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项氏始祖项信禄,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从温州平阳迁入。
项氏宗祠,坐北朝南偏东,正殿面阔五间,为歇山顶平屋。
林氏宗祠,又名林氏宗堂,坐东北朝西南,正殿面阔五间,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林氏宗祠
后所城南孙氏民居,坐西北朝东南,由门楼、正房(前厅)、后堂和两侧厢房组成。
城南孙氏民居
前院的正房(前厅)和厢房。
孙氏民居正房(前厅)挂有“世袭千户”匾,“千户”应该是后所城的最高长官,不知这“千户”叫什么?
后堂堂号为“务本堂”。
后所孙姓,明洪武廿七年(1394)从安徽定远县安定乡沿河村迁入。
吴衙里吴氏民居,坐西朝东(偏南),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北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
吴氏民居前院由门楼、正房(堂前)、厢房、前后天井和两侧偏院的组成。
吴氏民居前院正房(堂前)和厢房。
前院通后院的门
后院的门楼,位于后院东北侧厢房。
后院由门楼、正房(堂前)和两侧厢房组成。
吴氏民居,据该民居主人介绍:吴氏祖先是安陆侯吴杰(就是督造后所城的吴杰)。据有关资料介绍:安陆侯吴杰后被调往广东,并在广东雷州半岛的最南端建造了另一座所城--“锦囊所城”。
城北吴氏民居,坐北朝南(偏南),由影墙、正房(堂前)、厢房、前天井和后天井组成,后天井还有一古井。
正房(堂前),据村民介绍:这幢老宅后面是后所吴氏祖堂,是后所吴氏最早的居住地。
城北李氏民居,坐西朝东(偏南),正房五间二弄。
后所城西民居,坐西朝东,由前后两进和厢房组成。
据附近的村民介绍:这里原来是座庵--西庵。
天井中的原柱础
位于城西的后所西大井,北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
后所古井
后所城东张氏民居
张氏民居,由门楼、正房和厢房组成。正房挂有“张家宗祠”匾,后所张氏从福建迁入。
后所城南民居
后所城南民居,坐东朝西。
后所城南民居窗户上的雕花
后所城南项氏民居,坐北朝南,由正房(堂前)和东西厢房组成。
城南项氏民居
后所城南民居,坐北朝南,正房前的天井中有一口古井。
后所城南民居,由八字墙门、正房(堂前)和两侧厢房组成。
正房(堂前)和两侧厢房
后所城南民居,由正房(堂前)和两侧厢房组成。
后所城南民居
后所城南民居,坐西朝东(偏北),现存建筑由前后两进组成。
后所城南民居
仲家自然村,姓仲,明末清初从山东淄博迁入。
仲家民居
墙绘
仲家民居
后所民居瓦爿墙
位于后所与仲家之间的慧安禅寺,据民国(镇海县志)载:后所慧寂禅寺始于后梁贞明中年,因(三藏法数)“谓别教妙党果佛之智慧,能子中运之理即寂面照,寂照不二,定想平等,故名家照慧”之意,遂正名"慧寂寺"。
后所城隍庙,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年。
据村民介绍:后所有好几座碉堡,不过多数都在村民家的院子里屋下,很难找到。这是位于东门的碉堡,上面建有房子,要不是住附近的村民陪同,靠我自己,根本找不到。
东门碉堡内部
北门岭古树
据热心村民介绍说,在北门岭那边山上还有碉堡,在找碉堡的途中,看到右侧树旁有点像一堵墙,明显高于两边,这会不会是原后所城墙遗址?
以后有机会再去后所村时,去问问这是不是“城墙遗址”?
参考资料:《宁波市北仑区地名志》、《村中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