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圣”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一生中总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他引入了自由奏鸣曲的形式,将乐章之间的过渡变得更加流畅。结合他自身崎岖坎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这些奏鸣曲具备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表现力。
孔嘉宁,旅英钢琴家,著名钢琴家傅聪的关门弟子,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键盘系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雅马哈艺术家。作为新一代学术型钢琴家的领军人物,孔嘉宁的音乐成就已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2017年,孔嘉宁启动了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宏大计划,并于2020年至2023年发行了四张演奏专辑,涵盖贝多芬的中期和晚期奏鸣曲。
2025年3月26日,在贝多芬逝世198周年之际,孔嘉宁推出该系列第五张演奏专辑《贝多芬钢琴奏鸣曲Ⅴ——“黎明”》,收录贝多芬于1801年至1804年创作的D大调第15号钢琴奏鸣曲《田园》、降E大调第18号钢琴奏鸣曲《狩猎》以及C大调第21号钢琴奏鸣曲《黎明》。
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展现了对奏鸣曲的探索与创新:主题的压缩、展开部的增强等。《田园》有一种神秘而怀旧的氛围,预示了后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歌曲世界。《狩猎》是一首精彩的键盘炫技曲,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冲劲展示了贝多芬中期作品的独特魅力。
《黎明》凭借大篇幅的技巧段落配合着步步为营向前推进的音乐结构,成为贝多芬最辉煌耀眼的作品之一,从这首奏鸣曲开始,贝多芬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
▼专辑实图▼
演奏家孔嘉宁
孔嘉宁,旅英钢琴家,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键盘系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武汉音乐学院“武音学者”计划讲座教授,英国普赛尔天才音乐学校特聘教授,雅马哈艺术家。
作为新一代学术型钢琴家的领军人物,孔嘉宁的音乐成就已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他曾在多项国际音乐比赛联盟(WFIMC)大赛上进入决赛并荣获奖项包括2009年利兹国际,2014年苏格兰国际,2015年桑坦德国际和2016悉尼国际钢琴比赛。
孔嘉宁活跃于国际重要的音乐会舞台,曾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巴比肯艺术中心、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威格莫尔音乐厅、圣马田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维也纳音乐协会勃拉姆斯音乐厅、巴黎普莱耶尔音乐厅、科尔托音乐厅、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悉尼歌剧院、北京音乐厅、北京中山音乐堂、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广州星海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等地,呈献了一系列音乐会。
曾与孔嘉宁合作演出的著名乐团包括:哈雷乐团(Hallé Orchestra)、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Scottis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瓦隆皇家室内乐团(Orchestre Royal de Chambre de Wallonie)、西班牙广播交响乐团(Orquesta Sinfónica de RTVE)、悉尼交响乐团(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武汉爱乐乐团。曾合作的指挥大师包括:Sir Mark Elder、Gergely Madaras、Pablo González、Michael Hofstetter、Peter Stark、Paul Daniel、吕嘉和刘鹏。
录音师孙立驰
孙立驰,音乐科技专业博士,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对音乐及音频技术深度热爱,拥有多项专业认证。留英期间于各音乐厅、录音棚、教堂等场所为各类音乐题材从事制作人、录音、混音、母带等工作,以及一些影视后期混音工作,现任中国国家大剧院音频主管。
D大调第15号钢琴奏鸣曲《田园》
D大调奏鸣曲Op.28的标题《田园》是在它首次出版后不久就恰如其分地出现了。它的两个外部乐章都突出地使用了质朴的重复低音,这个动机不可避免地让我们想起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开头的著名定音鼓独奏。
在这首奏鸣曲中,定期重复的、柔和的D音贯穿了整个第一主题,它裹着中上层的各种对位旋律与摇曳的和声进行,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与其他许多中期作品相比起来,第二主题并不与第一主题产生戏剧性的对比,它依旧以一种延绵的块状和声织体推进。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贝多芬还附加了一个相对具有对比性的结束部主题——它的旋律由连贯的气息构成,而它的伴奏则是简朴的重复和弦跳音。这种织体会着重出现在第二和第三乐章里。
D小调的慢乐章是一首缓慢的进行曲:右手连奏和弦构成旋律模仿木管乐器,左手跳音伴奏模仿弦乐器拨弦。主题的后半部分以顽固的重复的辛辣不协和音为特色,在重复的踏板音符上展开,与首尾乐章中反复出现的低音遥相呼应。在短暂的明亮大调中间插部之后,贝多芬以变奏的形式写下了他的第一部分再现。这个乐章有一种神秘而怀旧的氛围,预示了后浪漫主义作曲家如马勒和沃尔夫的艺术歌曲里的音响世界。
继谐谑曲之后,回旋曲式的终曲乐章又回归到奏鸣曲首乐章的田园风格。它的6/8拍节奏律动和作曲家的《田园》交响曲终乐章一样,也是一曲对大自然的感恩和崇敬的赞歌。此外,以回旋主题变奏的形式添加了一个“急板”尾声,为整部作品带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辉煌结束
降E大调第18号钢琴奏鸣曲《狩猎》
与许多一开始就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确立调性的作品不同,作品31之3开始几小节的疑问、犹豫,一步一回望无法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这首曲子的调性。直到第八小节我们才清晰确立在降E大调上。首乐章的基调明快,阳光和紧凑,并充满着积极的律动。第二主题令人瞩目地运用了类似提琴弓法的二音小连线,更让音乐具有轻快欢乐的特征。
或许是因为贝多芬刚刚在上一首奏鸣曲作品31之2《暴风雨》中已经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慢乐章,所以他决定为这部作品设计另一种可能性——标有“活泼小快板”的谐谑曲代替传统的慢板。这是一首精彩的键盘炫技曲,它像管弦乐队一样具有丰富的层次对比,具有如同海顿一样的惊喜和幽默感。
出于对整体平衡布局的考虑,贝多芬把他最优雅的小步舞曲放在第三乐章,温暖而富于歌唱性。中段是一些平平无奇的和弦跳跃,许多年后法国作曲家圣桑以这个中段为主题,为两架钢琴写了《贝多芬主题变奏曲作品35》。
最后的八小节尾声堪称神来之笔,宛如一位主人公的悄然离席退场。塔兰泰拉式的终曲乐章也让这首奏鸣曲在一些国家(主要是法国)被昵称为“狩猎”(“La chasse”)。6/8拍的极速无穷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能量推动音乐,它跨越了许多调性,时而欢腾时而挑衅,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冲劲展示了中期作品最独特的魅力。
C大调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黎明)》
十九世纪贝多芬传记作家威廉·伦茨(Wilhelm Lenz)将贝多芬的作品分为三个风格时期,他将“华尔斯坦”奏鸣曲Op.53描述为“一部英雄钢琴交响曲”。
作曲家利用了全方位的键盘效果,并且第一次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使用比之前常规使用的五个八度音域键盘还要高出大三度。在贝多芬的素描本中,第一乐章的初步想法包括平行十度和反向的音阶组成的一些键盘练习。之后成型的作品里面,大篇幅的技巧段落配合着步步为营向前推进的音乐结构,成为贝多芬最辉煌耀眼的钢琴作品之一。
奏鸣曲的首乐章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托卡塔式的,由短促的重复和弦构成的第一主题与类似合唱曲风格的宽广的第二主题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并置贝多芬早在他的奏鸣曲Op.7中就有所尝试,但作品53发挥了一种新的对比元素:第二主题出现在E大调的光芒四射且相对遥远的调性中。它的遥远性赋予了这个主题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宁静。
最初《华尔斯坦》是被设想为由三个独立乐章组成的大型作品,但最终,贝多芬删除了中间乐章(后来此曲单独出版发行,而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Andante Favori),并在其位置写了一段篇幅较为简洁的音乐作为终曲乐章的引子。这个新计划预示着他将放弃奏鸣曲由三个独立乐章组成的概念。
除了作品79之外,贝多芬在《华尔斯坦》之后创作的六首奏鸣曲要么仅由两个乐章组成(作品54、78和90),要么像作品53一样由三个乐章压缩成两个乐章。这段音乐弥漫着沉思的氛围,最终以持续的、重音的G音结束——下一个乐章回旋曲的主题本身就是围绕这个音调振荡的;该主题的高音G听起来几乎是低音音符的泛音。
贝多芬利用新的钢琴共鸣性能进一步体现在他对音响的想象力,精巧的踏板标记引导演奏者不仅通过和声的变化,而且通过大调和小调之间的交替来踩下延音踏板。这种音响效果描绘了晨曦拂晓的美妙,因此这部作品在法语世界里还有一个标题《黎明》。
1801年至1804年间,贝多芬的听力下降已很严重,他常常在大自然中获取精神力量、释放心中痛苦。从恬静优雅的《田园奏鸣曲》、明朗欢快的《狩猎奏鸣曲》到辉煌壮丽的《黎明奏鸣曲》,贝多芬在作品中鲜明地展现了其对大自然的热爱、感恩和崇敬。在音乐家孔嘉宁的精彩演奏中,听众也能感受到贝多芬眼中曙光熹微、万物苏生的自然美景,以及贝多芬笔下的华丽技巧和大胆创新。
【星外星古典】
孔嘉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Ⅴ——“黎明”》
CD
扫码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