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能玩出创新,玩出成就。老上海人对于这类“人才”,往往要翘起大拇指,“点赞”道,“侬的花样经,蛮透的!”

在上海,有这么一位玩“花样经”的剪纸大师——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树林,他凭借边剪纸边哼曲的独特“上海花样经”,在方寸之间的纸样中剪出了一方大世界。最近几年,老郑更是在直播间里传授技艺,收徒组成“郑家班”,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还能发扬光大。


郑树林正在创作剪纸作品。

入门前剪了9000多个数字字母

看郑树林剪纸,当真是一种享受。左手运纸,右手掌控剪刀开合,刀刃游走之间,轮廓已现,再过没多久,一幅作品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

“只要是大自然的物件,都能剪出来,而且每一次都不会重复。”郑树林告诉记者,这就是“不描不画,稿在腹中,艺在手中”的技艺特点所在。

看似小转折,实有大乾坤。旁人或许未必知道,当年老郑自己入门,可没那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吃了一些“苦头”。

“1980年时我20岁,那一年我迷上了剪纸。”郑树林回忆道,那年他的姐姐结婚,隔壁一位邻居恰好是个手艺人,就为姐姐剪了许多非常漂亮的窗花。龙凤呈祥、喜鹊登枝、花团锦簇……这些“喜花”一下征服了郑树林的心,“这门技能太棒了,我一定要学会。”

然而,当他提出要向邻居学艺时,却被告知入门要有条件——先用一年时间,练习用剪刀剪下台历上的阿拉伯数字和字母。

郑树林答应了,365天里,他剪钝了好几把剪刀,手上的血泡破了愈合、愈合了又破,足足剪下来9000多个数字和字母,最后放在一个铁盒子里,交给了这位邻居。

没想到,邻居又出了一个“题目”,让他剪五瓣梅花。于是,郑树林又花了半年,剪了2万多片梅花,用铅丝串起来能达到1米多高。面对这位小伙子的恒心与毅力,邻居终于动心了,收下了这位徒弟。

“后来,我领悟了。其实师傅考验我的并不是手艺,而是能不能耐住寂寞,是不是真的有那份心性。”郑树林告诉记者,如果自己过不了那道坎,那么剪纸就和自己是“有缘无份”。

后来,为了有更多时间学习剪纸,郑树林把自己的工作时间都调换了。

“我当时是公交车的售票员。”郑树林表示,自己主动找了领导,愿意把白班车换成了夜班车。

“很多同事都不能理解我的这一举动。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夜班发车间隔长,中间有20分钟时间可以练剪纸。”郑树林表示,在那段岁月里,无论是车上还是休息室里,只要是工作闲暇之余,他就入了魔般摆弄起剪刀和纸张,满脑子都是剪纸。

一生钟情于把“花样经”发扬光大

看郑树林剪纸,还有一点与常人不同。他不光剪,还要唱,颇有趣味。

“开剪罗,开剪花样来,先剪个喜鹊报喜来,再剪个生肖下凡来……”老郑往往会配上各种各样的曲调,同时剪出各式各样的作品。

啥是“花样经”剪纸?郑树林说,这就是最大的特色。郑树林解释说,所谓“花样”,其实就是上海人最早时对剪纸的俗称。当年开埠之后,大量民间艺人来到上海,这些剪纸艺人穿街走巷,上海妇女需要新的绣花图案,就会招呼他们“剪张花样”,慢慢地就流传至今。

“花样”有了,“经”又从何来呢?郑树林表示,老一辈剪纸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口彩”,也可以理解为“生意经”“花样诀”,如同现在的广告宣传介绍。艺人们根据客人的需求进行即兴编的唱词,道一声喜贺一声好,让人们在边剪边唱中收获了商品,也收获了吉利。往往一首“花样经”唱好,一件“花样”也就剪好了,双方皆大欢喜。

“花样经”里故事多,“花样经”里说法多。这些口诀和唱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剪一唱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寓意。既然成为了“花样经”剪纸的传承人,郑树林就始终琢磨着要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一空下来,郑树林就跑图书馆查资料、跑动物园观察动物,思考如何用剪纸将动植物表现出来。上世纪90年代,他还独自一人去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广东、江苏、安徽等地,寻访当地的民间剪纸艺人,收集民俗风情故事,“为了采风、收集资料,我边学边剪,没钱了就练摊,用剪纸作品换点盘缠。”

开直播间收徒 组成“郑家班”

如今,郑树林从艺已经40多年,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热爱的“上海花样经”剪纸传承下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剪纸艺人的直播,于是紧跟时代步伐,也开起了直播。

“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能看到那些艺人的脸,看不到剪纸的手。”老郑想着,那自己就“反其道行之”,直播不露脸只露手,剪什么“花样”也是由评论区粉丝来指定。

会不会担心没人看?面对这个有些尖锐的问题,郑树林说自己并没太考虑过,“我不是为了流量,也不是为了变现,就是为了把这个技艺传播出去,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从刚开始时只有20多个粉丝,到如今的8000多个粉丝,“花样经”剪纸在网上越来越有名气,老郑也开始“开山门”收徒弟。

“学历没要求、年龄没要求,只要你热爱剪纸,都可以来。”不过,老郑也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如自己当年入门那样,要用三个月的时间考察弟子们的心境,“如果你三个月坚持下来了,那说明你应该是喜爱剪纸的人,我们之间有缘。”

如今,“郑家班”的徒弟们已经有140余位,分布于各个省市,他们中有老师,有学生,甚至白领也不少。

记者采访时,恰好遇见了“郑家班”的“大弟子”肖静。从北京来沪、外表宁静秀气的她本职工作是一位一级注册建筑师,在疫情期间上网刷到了郑树林的直播,顿时被深深吸引,从而如痴如醉般投入到“花样经”剪纸的学习中。

“虽然我的工作也包含了设计,但往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修改,一些自己的想法最终只能不了了之。”肖静告诉记者,但剪纸不同,在这一张红纸上自己可以随意而为,能够充分展示对美的追求,“动静虚实不矛盾,细微之处见深情,特别合我心意。”

郑树林告诉记者,如今当徒弟的剪纸技艺变得更成熟时,他就要求徒弟们每天轮番开直播,传播这项非遗文化。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徒弟们去旅游景点、商业中心“练摊”,直接接受消费者的考验。

既要沉淀下来 也要创新出去

剪纸是不是只能剪些花花草草、树树鸟鸟?对此,郑树林有着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剪纸在技法上是传统的,但题材一定要“潮”,“老花样”得有“新活力”。

你能想到,这位老爷叔就曾和《剑网三》这一网络游戏合作,为玩家表演剪纸,甚至他的剪纸在这群国风游戏爱好者中相当抢手。郑树林精心将游戏中门派的名称与标志剪在一起,它们通过剪纸的呈现变得古色古香。

如今,退休后的郑树林在崇明租了套房,在三民文化村成立了工作室,通过练摊、展览、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喜爱上了这门有意思的手艺。

“我是退而不休。”郑树林笑着说道,自己如今更重视对“上海花样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毕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的进步也在催生地域之间的融合,“花样经”剪纸要想做到饶有情趣,生动难忘,就更需要了解其涵义,这样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做到保护和发展。

(劳动报记者 罗菁 摄影 贡俊祺)

来源:中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