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今天中午,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文件发布了!
这就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2025)的通知”。
它的发布传递了两个重大信号:
第一,义务教育不能太卷,不鼓励太卷。
第二,学位房(学区房)的地位稳了!
文件主要有如下规定:
1、严格实行就近入学政策。
2、严格落实免试入学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通过文化课考试、测试等方式选拔学生,不得收取学生个人简历或视频音频等个人展示材料,不得以学科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录取依据。入学后实行均衡编班,不得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严禁以“校园开放日”等名义进行违规招生宣传或考察学生、家长。
3、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各类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验项目以及外语、体育、艺术等特定类型招生全面实行省级审核制度,开展招生项目评估,建立招生项目台账,从严控制学校数量、招生规模、招生范围。全面清理未经省级审核同意的特定类型招生项目,市、县不得自行批准学校开展特定类型招生。
4、严格规范民办学校招生。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全覆盖,民办学校在审批区域内招生,纳入审批机关所在地统一管理,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县(市、区)学生入学需求,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在有关部门监督下,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上述政策,对于孩子来说是利好,对家长来说是一种解放,对学位房(学区房)来说是重大利好。
熟悉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学区房、学位房的诞生有其必然性、合理性。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不适合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在成长期,他们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
如果在这个阶段就开始卷成绩,家长会加倍“鸡娃”,不仅会让中国的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心理畸形的孩子比例上升,体弱多病、近视的孩子比例上升。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到离家远的地方上各类所谓名校,还会造成家长沉重的接送负担,在路上浪费时间。
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就近入学,免试入学,是合理的,可以保证所有的孩子相对公平的接受教育。
即便就近入学、免试入学,还是存在学位优劣的问题。谁能优先上好学校?是一个大问题。
20多年前,各地广泛采用的是抽签方式。而抽签往往是被学校内部控制的,背后是“条子”、“票子”在发挥作用。什么级别领导写的条子,可以参加好学校的“几抽一”,领导的条子竖着写和横着写含义如何,都有潜规则。
在某南方大城市,历史上抓过多名贪腐的校长。那些找不到领导写条子的家长,往往砸重金让孩子入读名校,给校长送跑车、金条的屡见不鲜。
在经历了各种贪腐、不公的黑幕后,学区房、学位房终于出现了。把就读好学校的机会,跟房子挂钩,至少让条件公开化、客观化了,避免了贪腐,而地方财政也收入颇丰。
实践证明,学区房、学位房未必是最好的资源分配办法,但一定是相对比较好的办法,是避免贪腐、黑幕的重要一招。所以,在很多发达国家也采用这种办法。
最近这些年,各地政府给学位房政策打了“补丁”,比如纳入了家长社保年限的因素,把更多增量的优质学校建在保障房小区附近,把名校的招生范围适当扩大(大学区),或者通过名校集团扩张的方式增加优质学位的供应等,还试行了教师和校长的岗位轮换制度。
这些尝试都非常有意义。
但坊间也出现了废除学位房(学区房)的建议,这种看似民粹、公平的“仗义执言”,其实为重回20年前的“旧玩法”造舆论。如果真的这样做,只能让教育腐败回潮,让本该流入财政的钱(比如房价上涨带来的税费收入)流入私人腰包。
教育部的最新通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基本规则,保持了正确的方向,进一步堵塞了漏洞。
比如进一步封杀了变相筛选学生、筛选家长的做法,禁止民办学校“掐尖”等做法。而这些做法,只能导致两个后果,第一是腐败回潮,第二是家长学生更卷。
严格控制才艺类招生比例,意义也非常大。至少避免了家长孩子之间的“培训竞赛”,让孩子的课业负担不至于加重。
如果家长想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还是早早去看学区房吧。通过买房子,多给国家交税的方式,获得一个优质学位,才是弊端最少的、相对合理的方式。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以后孩子越来越少,学位(区)房还值得长线持有吗?
的确,近年来新出生人数不断走低,就连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近年来幼儿园招生人数也在下降,几年之后小学生人数也将开始下滑。
深圳是人气比较旺、人口相对年轻的城市,下图是未来一些年深圳中考人数的预测。可以看到,在2032年之后,深圳学位也将显著宽裕起来。
如果你想投资学位房、学区房,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第一,尽量到一二线城市,至少是中东部省会城市的核心区,这些城市人口衰退没有那么快。
第二,尽量买最好学区的房子,避免老化城区的二流学区。
第三,学位可能进化,也可能退化。大城市年轻人集中涌入、产业比较新的城区,学位会向上进化,比如深圳的南山区、广州的天河区、成都的天府新区,杭州的钱江新城和奥体新城。那些对科技创新企业吸引力弱的老城区,它们的学位会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