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零添加”概念席卷食品行业,乳制品、调味品、饮料等各类食品标签中,类似“零添加”的用语层出不穷,也将消费者带入“零添加”代表高品质的误区。实际上,“零添加”不等于更健康,使用食品添加剂也不等于不安全。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以下简称“新标准”),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为何要叫停“零添加”标注?各方对去掉“零添加”用语是否存在分歧?2年过渡期设置有何考量?如何引导消费者科学看待食品添加剂?如何看待食品标签外的零添加宣传?新京报记者邀请行业专家共同解读新规背后的深层意义。

【访谈嘉宾】

朱蕾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宇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

钟凯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新京报:新标准为何要禁止“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朱蕾:“不添加”“零添加”并不意味着食品更安全,或者是具有更高品质。实际上,这种宣传方式是一些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来吸引消费者。“不添加”不等于食品终产品中的相关成分一定为零。比如某款“果汁饮料”标签上写了“不添加蔗糖”,但果汁中本身就含有糖分。有些含糖饮料会声称“不添加某种甜味剂”,但实际可能添加了其他甜味剂做代替,这些都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不含糖、不含甜味剂或者是不含食品添加剂。

食品标签本身的作用是让消费者能清楚了解食品的本质和真实属性。新标准实施后,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或类似用语。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食品标签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同时也是为了促使消费者通过配料表等其他方式去阅读食品标签,避免因盲目关注“零添加”等宣传用语,忽略了产品的真实属性。

对于食品添加剂、污染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新版标准也规定不得使用“无”“不含”等词汇及其同义语进行声称。

“0脂”“0糖”等标注属于另外一种情况。脂肪和糖属于营养成分,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中有明确规定。不同食品可以根据营养素含量的特点使用含量声称,如低脂、低糖、无糖等。脂肪、糖、钠等营养成分含量也会在食品营养成分表中明示,对于关注“糖”的消费者,阅读营养成分表中的糖含量才是正确选择。

李宇:“零添加”本身的含义就不够明确,现在很多“零添加”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添加,但是否能等同于食品中没有?原料供应商在处理过程中没有添加?或食品原料中也不含?这些都会有歧义。

从广告宣传角度,标注“零添加”在某种程度上也让人误以为其他同类食品有相关添加,无意中也贬低了同行,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目前,对于“零添加”用语的使用,比起想要给消费者传达的准确信息,还是误导性信息占绝大多数。从某一个时间点,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越来越担心,成为了某些企业使用“零添加”这一类用语的起因。但这种担心,我们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企业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来使用添加剂,安全性都是有保障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业中,对于整个食品供应链保障供给是有正面作用的,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食品工业都在用的原因。

可是“零添加”宣传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消费者的这种担心,加上行业竞争激烈,别人标注你不标,就可能被消费者误认为品质不够好。叠加作用下,主动也好、被迫跟风也罢,“零添加”等标注越来越多,企业解释也五花八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新京报:新国标修订过程中,各方对“零添加”用语的调整是否存在不同意见?

朱蕾:近两年,声称“零添加”“不添加”的产品越来越多,也成为行业竞争的一个方面,好像产品不标识一下,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达不到宣传效果。因为标准修订要考虑并尽可能满足各方需求,所以围绕“零添加”的标注问题,我们在修订过程中其实非常慎重。

为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门针对“零添加”概念开展了行业和消费者的调查。确实有部分企业可能担心产品宣传会受到影响,也有消费者担心会不会买不到“零添加”产品,但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对规范“零添加”一事都持支持态度。

实际上,通过标准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可以促使生产者把提升产品品质的注意力集中到改进工艺、创新产品的路径上,而不是停留在标签宣传、设计上做文章。同时,可以促使想要了解食品真实属性的消费者选择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正确路径,引导消费者科学认识食品标签,而不是单纯根据“不添加”等宣传语判定食品的好坏。

李宇:过程中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分歧。其实,很多企业的“零添加”标注是为了摆脱被动污名化的跟风,从多数企业的角度来说,从标准上禁止“零添加”标注,反而是一种“减负”,有利于规范行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对此都是很支持的。同时,“零添加”宣传本身就是在迎合消费者的一种误区,不使用“零添加”标注,也有助于消费者更正确地看待食品本身。

钟凯:“零添加”营销传导给消费者的逻辑是食品添加剂不安全,所以要买“零添加”产品。对于不允许再使用“零添加”等用语的修订,部分既得利益者会持反对态度,因为这是有助于其赚钱的宣传噱头。

市面上有部分“零添加”宣传是基于行业竞争需求,同行标了我也要标,尤其像调味品行业,“零添加”标注更是乱象迭出,几乎所有产品都在宣传。部分原因在于这类误导行为没有被法律法规所约束和惩处,既得利益者没有因为误导行为付出代价。反而导致老老实实做合规宣传的企业会在这类不正当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标准修订最核心的考虑其实是消费者,预包装食品标签作为和跟消费者沟通的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渠道,标签上所呈现的信息要科学、真实、客观的反映产品属性。原本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没有问题,但因为“零添加”等宣传的误导,反而给消费者徒增了许多焦虑和恐慌。

对于约束“零添加”用语,很多头部企业其实是支持的,因为他们也深受其害,不愿意去忽悠消费者,只是当别人玩“你有我没有的”文字游戏,可能也不得不跟风标注了。

新京报:不允许使用“零添加”等用语后,市面上的现售产品怎么办?新标准为何会设置2年过渡期?

朱蕾:设置2年过渡期,主要是考虑食品企业更换包装、标签,也需要时间来过渡,通过征求食品企业意见,最终留下了一个比较充足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食物浪费,在标准正式实施日期之前生产的食品库存,可以按照旧标准销售至保质期结束。一旦新标准开始实施,所有的食品都必须按照新标准要求来执行。在标准正式发布前,有关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中也曾提及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及其同义语等词汇,所以也有企业在提前进行替换准备了。

李宇:通常情况下,因为一次性订购或印刷制作的标签越多,成本越低,企业产品标签的库存量都相当大。同时,很多产品是季节性的,比如夏季是旺季,冬季是淡季,当季没用完的标签就要放到明年的旺季继续使用,消耗周期至少是一年。如果产品因为各种因素销售不如预期,可能消耗的还要更慢。所以,2年的过渡期也是政府部门考虑到实际情况,让企业尽可能在过渡期内将库存都消耗完,不要因为标准的变化一次性报废很多标签,造成无谓的浪费。

此外,换标签对企业而言也是很大的工作量。它不是简单换个图样那么简单,一家中等大小的食品企业,其SKU(最小存货单位)至少就有三五百个,更大一些的企业可能好几千个。光去管理这么多种产品的标签更新,从文字修改到设计到订货,再到生产线的更新,还要保证更换后没有遗漏任何一个SKU,是非常大的系统工程。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量一上来,工作的复杂程度也远超出大家平时的想象,随之而来的管理成本要远远超过标签本身的成本,所以也需要时间去好好规划和替换。

此前,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就有提及对“零添加”“不添加”用语的规范,我相信很多企业已经着手在做相关的准备工作,但是什么时候切换,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库存的包材有多少、消费者的接受情况等等。企业的标签更换工作,一定是在标准正式颁布、看到正式的官方文本后才可以启动。

新京报:“零添加”食品的出现,部分源于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

朱蕾:这几年,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比较高。实际上,我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食品添加剂都有明确定义。它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目前食品产业的发展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比如说豆腐的制作过程需要“点卤水”帮助凝固,卤水的主要成分“氯化镁”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我们一直建议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通过阅读食品标签、查看配料表,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食品。以面包为例,如果是作为早餐,消费者可能会选择现烤产品,但如果出去旅游,就需要携带保质期更长的一些预包装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要分清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一直有明确的管理规定。最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自2025年2月8日起已开始实施,包含了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使用量等要求。违背上述标准添加到食品当中的物质,属于非法添加,比如前几年的苏丹红。

此外,为进一步保证标准的科学严谨性,保障消费者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也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以及行业实际使用添加剂的需求,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动态调整,来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

李宇:新标准的颁布可以引导行业使用更准确的用语向消费者沟通产品特点。当下的食品大部分已经不是原先自己有个菜园,自给自足,现种现吃的情况,很多都是工业化的产品,为了保证食物跨地域、无季节限制的供应,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工业化的食物种植和食品加工功不可没,食品添加剂更是必不可少的。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合理使用也是安全的,要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没必要过分追求“零添加”。

相信在新版标准出来后,通过宣传,一些消费者也会意识到对于“零添加”的认识有偏颇,不再固执追求相关用语,能够越来越理性消费,客观看待以前“零添加”所针对的那些成分。当然,也无需走极端,对于市面上现存的“零添加”产品,如果喜欢它的口味,对品牌比较信任,也可以继续购买。想要让消费者更科学、理性地看待食品,需要持续的沟通。企业在宣传上也应减少进而消除一些暗示性用语,避免导致不必要的内卷,避免引起消费者对食品不必要的焦虑。

钟凯:偏见和误解可能永远都会存在,这个是客观现实。和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品种要少一些,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可以说是相当谨慎的。消费者对国内合理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还是要有信心。

每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都有其工艺必要性,比如提升感观、品质、延长保存期、便于运输储存等等。比如做拉面原先会用到蓬灰,即蓬柴草烧成的草木灰,因为里面有碳酸钠等碱性物质,使用后能让面更劲道。但后来发现,草可能因土壤问题留有重金属元素,所以后来就改用同样具有碳酸钠的拉面剂,反而减少了重金属残留风险。再比如炸油条会用到的明矾,因为有食品添加剂标准的管理,有限量了,反而比过去更安全些。

让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有一个正确认识,是很系统的工程。各方做好沟通的同时,消费者也需要认识到,很多宣传套路背后都是利益,不要总认为食品企业都在害人。在食品添加剂、预包装食品标签、食品安全等方面,国家都有明确的标准和法律法规,合法合规生产的产品是没有问题的,要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新京报:如何看待除食品标签外,“零添加”宣传也存在于商标或产品宣传页的情况?

李宇:商标会有商标法规范,广告会有广告法规范,如果利用商标等让消费者误认为是“零添加”,至少是违背了本次标准修订的初衷。如果类似宣传被消费者投诉,监管部门也会采取相应措施管理。同时,像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组织也在着手规范制定一些标准,规范电商页面向消费者沟通食品信息的方式和内容,从大的趋势看,电商页面信息也会和食品标签要求逐渐一致起来。

本次标准的修订也是规范行业关于“零添加”宣传乱象的重要一步。我们希望,能够从规范预包装食品标签开始,逐步减少行业内关于“零添加”宣传乱象。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实事求是,而不是充斥着刻意隐瞒或误导。企业可以在符合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去宣传产品特色,但要秉承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者开展沟通,诚信经营,不去触碰红线。

钟凯:食品标签和宣传页面的信息都是用来跟公众沟通的,通过注册商标或在商品详情页进行零添加宣传,传达的信息也会对公众产生明显误导。在规范“零添加”宣传上,本次标准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但这一步的意义也是很明确的,并不支持类似的误导性信息传播。看到预包装食品标签不允许标注“零添加”后,不排除有企业存在想要通过其他方式继续暗示零添加,躲避监管的歪心思,但是我相信这种小聪明走不远。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郭铁 刘欢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