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郭纪轩

民政工作关乎民生福祉,关系千家万户,是重要的民生工作。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济宁市民政局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实干实效,扎扎实实惠民生、优服务、助发展、保安全,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保持稳健态势,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提标7.5%以上,我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获评全省优秀等次;成功争取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落地济宁;争创全国“护童成长”项目试点2个、省级试点15个,县域养老服务工作成效显著,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在新一轮乡镇级区划调整中,3个乡镇级区划调整事项获省政府批复实施,是全省唯一获批的地市。各项民政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根据《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济宁市召开专题会议作了安排部署。市民政局认真抓好文件落实,及时出台配套政策,与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统筹衔接、一体推进。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提振消费的部署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激发养老服务消费潜能。

加快完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以县域为重点,统筹建设县级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点)。今年继续开展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全面完成2000张家庭养老床位、20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5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等建设任务。

高标准抓好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为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基本服务支持。深入开展省级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五床联动”试点等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力争在新领域闯出新路子。另外,市民政局还承担着市老龄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将切实发挥牵头作用,统筹构建“大老龄”工作格局,协调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把老年人权益维护好、作用发挥好。

兜牢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围绕推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和防止返贫帮扶“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出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规范开展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推动建立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闭环管理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持续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加强部门协同、政策集成和资源统筹,实施“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动员引导更多慈善力量参与,设立有针对性的慈善救助项目,通过一件事、一群人、一个机制,温暖一座城。

按照“保基本、可持续”原则,聚焦低收入家庭中的特殊困难人员,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为重点,建立救助服务需求评估指标体系,编制需求清单、供给清单,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多元更有温度的社会救助服务。

着力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加强孤困儿童关爱服务。深入开展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为符合条件的孤儿每人发放1万元助学金。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孤弃儿童数量减少,但留守和流动儿童仍有一定规模,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资源力量,制定发布了《2025年度济宁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重点实事清单》,全力落实好兜底监护、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关爱、城市融入服务等任务。

优化婚姻登记管理服务。近年来,市民政局创新实施婚姻登记“免费办”“跨域办”“集成办”“掌上查”等全链条改革,特别是去年,全面推行特殊节假日“为爱加班”婚姻登记制度,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今年,在落实好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强化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打造既符合群众期待又能展现文明婚俗的特色婚姻登记场所,提供特邀颁证服务、举办集体婚礼等,积极倡树新型婚育文化。

强化殡葬行业公益属性。改革优化殡葬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涵盖逝、殡、葬、祭各环节的制度规范,加强殡葬行业综合监管,切实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今年,市民政局将深入推进殡葬服务“减项降费优服务”,大力推进殡葬信息化管理提档升级,全面建立“身后一件事”集成办制度机制,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感受到殡葬服务新变化。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壮大公益慈善事业。加大慈善文化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推动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引导更多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身到慈善实践中来。同时,深入实施“阳光慈善”工程,确保每一份爱心都传递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全市社会组织发展到4700多家,活跃于各行各业。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将加强党建引领,强化综合监管,依法查处社会组织非法违规行为,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稳岗就业、东西部协作、黄河战略等重大任务。

彰显地名多元价值。加强地名命名管理,深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挖掘地名的经济价值、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推动地名与文旅、产业、美食等深度融合,有效服务群众出行、快递进村、特产营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