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随着加沙战火再起,以色列再次将导弹雨倾泻于加沙北部密集的难民区。当地时间3月2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言人阿卜杜勒-拉提夫·卡努瓦在以军空袭中被打死,成为近期加沙战线上又一被精准狙杀的哈马斯高层。这场发生在杰巴利耶难民营的致命打击,不仅炸碎了一顶帐篷,也再次点燃了本已濒临崩溃的人道局势与地区政治的高压线。



据哈马斯旗下媒体阿克萨电视台报道,卡努瓦在一顶帐篷内与家人和同僚避难,以军的导弹却将这处简陋避所变为废墟。现场不只是政治打击的“胜利成果”,更是横陈的无辜伤者与爆炸后焦黑的地面。医疗消息称,此次袭击除卡努瓦外还造成多人受伤。这一幕早已不是第一次在加沙上演,却依然令人愤怒与痛心。据加沙卫生部门26日通报,自3月18日以来,以色列对加沙的密集空袭已造成至少830人死亡、1787人受伤。这一组数字背后,是一栋栋被夷为平地的民居,是一位位在废墟中哭喊的母亲和孩子。

此时的加沙,早已不再是常规战争下的战场,而是彻底沦为一种政治目标服务下的“人类惩戒区”。以色列方面宣称行动是对哈马斯“恐怖分子的精准打击”,但事实早已证明,所谓“精准”在现实中往往指向市场、学校、清真寺、医院与难民营。在现代战争的电子眼下,一枚导弹无需飞入指挥部,只需击中一个象征性的“高价值目标”,即可被包装为“反恐正义”。而在这一过程中,被瓦解的是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底线,被牺牲的是成千上万无辜的加沙平民。

以色列多次高调宣称其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智能打击系统和目标识别技术,然而为何空袭的结果总是“误炸”平民集聚地、难民帐篷,甚至联合国设施?这不是误差,这是默认。这种“技术文明”所带来的战争,不再需要面对面交火,只需屏幕点击,就能决定一个家庭的生死。这是技术外衣下的人性冷酷,是军事强权掩盖下的道德塌方。



尽管联合国一再表达“严重关切”,各国政府轮番“敦促各方克制”,但实际行动几乎为零。美国继续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对以色列不利的提案,一边提供军事支持,一边呼吁“和平解决”,一副标准的双重标准面孔。而欧洲一些国家则继续用“以色列有自卫权”作挡箭牌,为其在加沙的空袭行动寻找道义合法性,却从不提及被围困的平民是否也有“生存权”。

而以色列内部,在强硬派政府和极右翼舆论推动下,战事逻辑早已不再局限于“反恐”,而是向彻底削弱哈马斯乃至整个加沙的治理结构转移。卡努瓦的被击杀,是这一战略步骤中的“象征性胜利”。但真正的现实是,哈马斯并非一个靠个人主导的军事组织,其领导结构具有高度去中心化特征,一个发言人的死亡不可能动摇其整个存在。而以色列每一次定点打击,只会在加沙掀起更多的怒火、伤痛与报复。

在当前的中东大棋局中,加沙不过是一枚随时可牺牲的棋子。从胡塞武装对红海航道的控制,到黎巴嫩真主党在北部边境的活动,再到伊朗与以色列的间接较量,巴以冲突早已脱离了“本地性质”,而成为地缘政治的关键战场。而这场围绕加沙的轰炸战,正是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极限施压”的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哈马斯发言人卡努瓦虽然并非哈马斯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但他长期以来承担着“对外话语窗口”的作用,是连通哈马斯与阿拉伯世界乃至国际社会的桥梁人物。他的死亡,标志着以色列不仅要打击哈马斯的武装能力,更试图摧毁其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发声渠道。这一策略显然比以往更具深意,却也更危险。因为当“沟通的窗口”被摧毁,留给加沙的,只剩反击和绝望。

从杰巴利耶帐篷被炸的那一刻起,哈马斯已明确表示将“以火还火”。这意味着,更多的以色列南部城市将再次被火箭弹覆盖,更多平民将被卷入冲突。恶性循环没有尽头,和平曙光遥遥无期。

在这个动荡而冷酷的国际格局中,加沙再次成为悲剧舞台,成为政治算计下的牺牲品。今天是卡努瓦,明天是谁?没有人知道。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加沙的土地上,死亡从未停止过,而国际社会的沉默,依然在延续这场集体灾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