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3月29日,巴以战火再起中的一线希望浮出水面。哈马斯高级官员哈利勒·哈亚宣布,已批准由斡旋方提出的加沙地带停火提议。以色列方面则同步回应称,已“提出自己的方案”。表面看是进展,实则又是一轮熟悉的政治博弈——谈判桌上的筹码,是生命,是人质,是城市,是整座加沙的命运,而决定这些命运的,却依然是遥控一切的帝国之手。



根据《以色列时报》披露,哈马斯已接受埃及提出的开斋节前释放5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员、换取50天停火的协议。这是本轮冲突以来最接近全面降温的窗口之一。然而,以色列随即抬出一纸“不同意”的清单,坚持必须释放10至11人质,并称这一要求源自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换言之,美国不仅仍是幕后玩家,甚至开始左右停火筹码的定价。

停火何其重要,但在以色列和美国眼中,它更像一场讨价还价的谈判,而不是人道危机的紧急出口。从1月停火协议达成,到3月18日以色列以哈马斯“拒绝新条件”为由重新发起空袭,局势早已反复撕裂。短短十天,超过921人死亡,2000余人受伤。而现在,当哈马斯作出最大让步、公开表示“无意新增条件”“愿意履行已有协议”时,换来的却是以方冷漠地“另起炉灶”。理由很简单:他们觉得释放人质数量“太少”。不谈停火原则,不谈人道走廊,甚至不谈国际义务,只剩一个算术问题——“你给我几个,我给你多少时间不打”。



这不是和平谈判,这是现代化的战争人质市场。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美国在这一轮博弈中依旧扮演着剧本总编的角色。白宫嘴上“呼吁克制”,实则通过特使提条件、施压力,默许以色列延迟停火。这正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双重嘴脸:一方面标榜自己是调解人,另一方面将停火变成控制战场节奏的工具,继续捆绑以色列执行其地缘战略——消耗哈马斯、削弱伊朗、遏制地区抗美浪潮。

停火不能由伤亡决定,而必须由战略进度决定,这正是美以逻辑的核心黑洞。921人死亡不过是“可以接受的代价”,只要目标没有达成;人道灾难只是舆论问题,不是战略约束;国际法早已是“可协商条款”,只要不违背利益最大化。

而哈马斯方面,尽管饱受空袭与封锁,却在停火问题上表现出极不寻常的妥协姿态。无论是接受释放人质的比例方案,还是表态愿意严格履行已有协议,都反映出其对当前战局的重新评估。但这份克制与让步,却未能撬动对方哪怕一丝善意。相反,它被视作弱点、谈判漏洞,甚至成为进一步加码施压的借口。

这就是巴勒斯坦人在国际政治中的尴尬宿命:无论是战争还是谈判,他们永远无法主导,只能被动等待外部势力之间达成临时“共识”。而真正的灾难,却发生在他们的头顶。在联合国、人权组织、国际媒体一遍遍发出“人道崩溃”预警的同时,拉法、汗尤尼斯、加沙城等地却仍在遭遇炸弹洗礼,医院仍在缺药,面包仍在短缺,瓦砾下的孩子仍在呻吟。在这个背景下,“停火”本应是最低门槛,而不是筹码博弈的起点。



国际社会的无能与伪善也在这场谈判中暴露无遗。联合国安理会勉强通过的停火决议被以色列政府一句“没有法律约束力”扔进桶;欧洲国家发出“关注”与“谴责”后便集体沉默;阿拉伯国家忙于自身事务,对加沙的持续轰炸反应日益迟钝。唯一真正试图斡旋的,反倒是埃及与卡塔尔这些被西方长期边缘化的国家。

垃圾

如今,谈判虽有起色,但真正的希望仍岌岌可危。如果这一次的“50天停火”计划再被否决,战争将继续滚雪球式升级,而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的信任裂缝将彻底无可修复。更重要的是,数百万加沙平民将再次陷入无法逃离、无法生存的地狱循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