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平移、游走……近日,济南起步区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一下简称“万亩方”)内热闹起来,奏响增产减损春日协奏曲。3月21日,记者在万亩方见到,冬小麦追肥、镇压已基本完成,平移式、指针式、卷盘式、地埋式喷灌以及浅埋式滴灌等设备齐上阵,万亩冬小麦在水分滋润下开始返青,焕发生机。


给小麦浇返青水对于实现增产减损格外重要,据了解,由于地处黄河北气温相对较低,起步区春灌时间较黄河南岸略晚,过去农户根据经验判断春灌时机。但在万亩方里,专业种植公司在经验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


“通过我们这个局部微气候七要素采集设备,能获取大田里实时的降雨量、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太阳光照强度等数据,其中降雨量可以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其他数据则可以进行综合研判生成蒸腾量,继而为灌溉提供决策支持。”北京科百宏业科技优先公司软件项目经理曹坤介绍,近期,通过监测,他们精准了解到土壤含水量低于小麦生长所需水量,并综合未来降雨量、当前蒸腾量等信息,为万亩方运营方推送了灌溉建议。


有了实际数据作为决策支持,起步区万亩方运营方济南城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农业专家灌溉理论数据,于3月20日全面启动春灌作业。

在灌溉现场记者见到,平移式和指针式喷灌设备为横贯田方的银色钢架,其上安装有均匀排列的喷头,设备运行中形成一道道白色的水帘,在田方内缓慢移动。卷盘式喷灌设备则较为小巧,远程喷射头在卷盘牵引下,沿田间作业路线进行喷灌。


“喷灌可以模拟自然降雨,水滴细小均匀,能够避免土壤板结,滴灌则将水分直接送至作物根部,更加高效。”现场,济南城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各种各样的大型设备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仅用四五天时间便可完成一万余亩冬小麦春灌作业。

不仅如此,万亩方里的大型灌溉设备均能进行水肥一体化作业。通过可远程操作,可控制流量、流速实现水肥精准配比,为作物生长带来不多不少的水分和养料。“作物需要多少水,就灌多少水,灌多了不仅是浪费,对作物本身也没有好处。”曹坤说。

据了解,当前万亩方已完成智慧农业板块建设,可实现全维度数字环境监测,所有设备的监测数据最终都将通过5G网络汇总到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

目前,万亩方田间共安装了500多台(套)监测设备,这些监测设备既有在地面上的,也有埋在地下的,还有“穿戴”在作物上的,除了监测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等微气候信息,还可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含氧量,叶面温湿度以及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

这意味着,智慧农业系统不仅为万亩方算出精准灌溉时机,通过监测土壤含水量等数据,也可测算作物生长需水量,实现定量精准灌溉。据介绍,通过智慧化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万亩方实现减少化肥、农药等农资消耗约30%。

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以增产减损为目标,系统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万亩方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如今依靠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在硬件和技术的支撑下,如今示范区探索建立起从种子选育到生产管理、从收获到储藏全环节的粮食增产减损技术路线和模式,实现了粮食生产“耕种管收”全过程增产减损。2024年玉米收获季期间,万亩方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减损5%,提升粮食亩产15%,可使种粮农民每亩增收300元。

(大众新闻记者 胡沥中 刘飞跃 王雅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