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一最大单一市场,宝马面临激烈的价格战和本土品牌竞争的双重压力,交付量同比下滑13.4%。若剔除中国市场因素,BMW品牌全年销量实则增长4.1%。
3月26日,宝马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深化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阿里巴巴通义AI大模型,联合研发AI引擎,旨在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宝马新世代系列车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此次合作标志着两大行业巨头在人工智能与汽车工程领域的深度融合,共同探索前沿技术应用的无限可能。
图片来源于:微信
据了解,本次合作的核心聚焦于AI大模型、智能语音交互等尖端技术领域。二者联合开发的AI引擎将全面赋能全新BMW智能个人助理,搭载该系统的BMW新世代系列车型,预计于2026年正式面向中国市场交付,AI引擎所支持的智能座舱及智能出行交互场景,也将于2025年4月首次亮相上海国际车展。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此次合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对阿里巴巴“AI驱动”战略的具体实践,更是其在汽车行业应用场景拓展的关键一步,有力推动了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通过与宝马集团的深度联系,阿里巴巴或可将自身在AI领域的积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注入动力。
阿里大模型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合作频频
自2015年起,阿里巴巴集团与宝马集团便开启了在数字化领域的协同合作,至今已逾十载。双方的合作范畴从初期的电商、云计算、智能网联及车载导航等核心领域,逐步延伸至智能座舱、语音交互、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领域。
对于此次深化合作,阿里巴巴并非初涉此道。截至目前,小鹏、极氪、零跑、智己等汽车品牌的智能座舱系统均已成功接入通义系列模型。
而在AI大模型的研发上,阿里巴巴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突破,其技术实力已获国际权威认可。2025年3月17日,国际权威大模型评测榜单LiveBench公布的最新一期结果显示,阿里巴巴最新开源的推理模型通义千问QwQ-32B以综合评分92.3分位列全球第五,超越了OpenAI的GPT-4.5preview(91.8分)与Google的Gemini2.0(90.1分)等顶尖闭源模型。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业绩公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期间,集团内实现经调整EBITA为正的仅有淘天集团、云智能集团及菜鸟集团。从经调整EBITA同比变动趋势来看,淘天集团经调整EBITA同比微降1%,而菜鸟集团则面临较大压力,同比大幅下降67%。在此背景下,云智能集团以74%的同比上升幅度脱颖而出,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的增长亮点,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更是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图片来源于:阿里巴巴2024年12月底止季度业绩公告
此次与宝马集团的合作,是阿里巴巴将AI技术应用于先进制造业的一次创新探索,不仅为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还有助于通义千问系列大模型进一步积累各行业数据,为未来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合作奠定基础。
从阿里巴巴近期一系列战略合作动向中亦可洞察一二。3月25日,浙江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特别提到了要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展开合作;3月26日,中国移动与阿里巴巴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共同建设运营AI数据中心,深化中国移动“九天”与阿里巴巴“通义千问”AI模型的技术交流与生态共建。
宝马中国市场遇冷,与阿里合作或成为突破口
而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宝马集团始终站在汽车行业AI应用的前沿。自2009年起,宝马便率先在导航系统开发中融入AI技术,开启了智能化转型的序幕。此后十余年间,宝马持续深耕AI领域,通过Car2X技术实现车辆与生产系统的实时通信与互动,依托AIQX平台运用AI算法提升质量检测和生产效率,更自主研发“灯塔”(BEACON)人工智能平台,为生产和运营提供全面的数字赋能。
然而,2024年宝马集团却遭遇了营收和净利润下滑的严峻挑战。全年营收降至1423.8亿欧元,同比下降8.4%;净利润从2023年的121.65亿欧元锐减至76.78亿欧元;全球销量亦下滑至245万辆,同比减少4%。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这一最大单一市场,宝马面临激烈的价格战和本土品牌竞争的双重压力,交付量同比下滑13.4%。若剔除中国市场因素,BMW品牌全年销量实则增长4.1%。
显然,中国市场已成为未来宝马实现盈利双增的关键战略要地,但在价格战方面,宝马并不擅长,因此在2025这个AI井喷式发展的元年,智能驾驶技术的突破或成为其与中国本土品牌同台竞技的核心所在。
在此背景下,宝马集团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况且此前,阿里巴巴已与苹果在手机领域达成合作,展现了其在跨行业合作中的不俗实力。此次与宝马的“联姻”,不仅是双方技术优势的互补,更是对未来智能出行商业逻辑的重构。
通过合作,宝马能够借助阿里巴巴的AI技术,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而阿里巴巴则能进一步拓展其在汽车行业的AI应用场景,推动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未来,随着合作的深入与拓展,双方有望在智能出行生态中擦出更多火花,共同引领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 | 王昊宇
编辑 |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