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最近在看《圈层突围》一书时,学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汇——“黑洞人”。
意思是生活中有些人就像“黑洞”一样,会不断散发负能量,将身边人卷入低落、压抑的情绪泥沼之中。
他们总是喜欢指责、打击身边的人,无论面对何事,都消极悲观,整日抱怨不停,却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与他们相处久了,情绪很容易陷入低谷,整个人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差。
绝大多数时候,想要改变这种人都是不可能的,趁早远离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全。
就像弘一法师所讲:
“如果一个人,总是影响你的情绪,让你烦躁,让你不安,而你又无法改变对方时,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烂人烂事,学会沉默,趁早远离,才是为人处世最高级的智慧。
01
人生的大部分灾难
都源于与错误的人纠缠
作家李中莹曾说:
“一段糟糕的关系,不仅吞噬你的能量,还会把你的感情、你的生命力、你的动力、你身体的种种机能都一点点耗尽。”
让你感到不舒服的人,就像一双不合脚的鞋子,不管你怎么努力磨合,依然会感到疼痛。
与之相处的越久,身心就会越疲惫,好似困在荆棘丛中,每一步都异常艰难,精神也饱受折磨。
人生短暂,没必要为了不值得的人消耗自己。
遇到错误的人,果断转身离开,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
之前在网上刷视频时,被自驾游阿姨苏敏的故事深深打动。
和丈夫结婚时,苏敏对婚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觉得自己可以和丈夫一起把家经营好。
没想到婚后的生活丝毫没有幸福可言,唯一的感受就是压抑。
苏敏在家里承担了大小事务,还要挣钱补贴家用,为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但苏敏的丈夫却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还非常挑剔,经常打压她。
照看外孙时,孩子刚睡着,苏敏抽空看了会手机,丈夫就面露不悦,斥责道:“你到底是在管孩子,还是在玩手机?”
只有等到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她才有机会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有次苏敏去参加同学聚会,丈夫突然冒了出来,当着众人的面说她精神不太正常。
到后来,因为害怕丈夫指责,苏敏在他面前都不敢多说话。
时间久了,苏敏情绪越来越暴躁不安,经常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有一次,苏敏偶然间看到了其他旅游博主自驾游的视频,内心深受触动。
她下定决心,远离丈夫,一个人开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苏敏筹钱买了一辆二手车,从郑州出发,踏上了自驾游的旅程。
两年多的时间,她驾车八万多公里,走了十多个省份,一百多个城市。
在成都,她和老同学一起聚餐说笑;
在重庆,她会看穿过居民楼的地铁;
在西藏,她在高原上欣赏日照金山。
没有了丈夫无休止的指责,苏敏终于感到了久违的自由。
自驾游的两年时间里,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抑郁症也在慢慢好转。
2025年1月27日,苏敏晒出离婚证,并配文:“敬自己38年的光阴,已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从此山水不相逢,相信未来我会越来越好,祝我离婚快乐!”
有句话说得很对:
“错的人就是错的人,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容忍,或者多熬点时间就变成那个对的人。”
错误的人只会让你感到痛苦、压抑,甚至让你对自己产生怀疑。
千万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人,委屈自己,惩罚自己。
不多纠缠,果断远离,才能摆脱内耗,获得滋养,
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值得的事情上,生活自然会越过越舒心。
02
人最大的荒唐,是在破事上执着
很喜欢漫画家几米的一段话:
“别在一件让人闹心的事上执着太久。
时间久了,你会烦,会痛,会厌,会累,会神伤,会心碎。
说到底,最终并非事情本身不放过你,而是你自己困在了其中。”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破事,选择和破事纠缠,只会让自己陷入麻烦之中,难以脱身。
学会放下,不与破事纠缠,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
作家蔡澜有次和好友一起坐火车出游,两人在途中睡着了,醒来后才发现鞋子和包都已经被小偷顺走。
朋友顿时火冒三丈,不停咒骂小偷,心情也瞬间坏到了极点。
而蔡澜却依旧保持着很好的兴致,满脸笑容地看着外面的风景。
朋友看到后觉得很难理解:“都遇到这么倒霉的事情了,你怎么还能开心起来?”
蔡澜对着朋友笑了笑,不在乎地说:“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抱怨也没有用,还不如看开一点,没了鞋子和包,身上的负担也轻了不少,不是更轻松了吗?”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与其不停抱怨,不如转换心态,换个视角看问题,也许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
二叔是个脾气很暴躁的人,平常遇到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都会生气很久。
楼下住户的小狗在他晾晒的被子旁撒尿,过红绿灯时汽车没有礼让,儿女买的衣服不合身……
所有的这些破事,都会让他整日眉头紧锁,絮絮叨叨。
家人对此不胜其烦,三天两头就会和他爆发矛盾,彼此的关系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变得紧张。
而长时间的情绪郁结,让二叔的身体亮起了红灯。
体检时,医生告诉二叔他的心脏出现了一点问题,反复叮嘱他要保持情绪的平和,控制好自己的脾气。
从那以后,二叔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多么愚蠢。
因为一些破事,他将自己困在了负面情绪之中难以自拔,还影响了和家人的关系,实在是得不偿失。
如今他的性情大为改观,每当想要钻牛角尖时,都会提醒自己:
身体健康与家庭和睦最重要,人生不过数十载,何必为琐事耗费心力?
这种改变,让他遇事不再急躁、抱怨,而是多了几分从容与淡然,身心状态不断变好,生活也渐渐走上了正轨。
心理学中有个广为人知的"费斯汀格法则":
“人生中10% 的事情是既定发生的,而另外 90% 的走向,取决于我们对这些事情的反应。”
生活中许多矛盾本可避免,如果一味在破事上纠缠,事情反而会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既然无法改变现实,不如调整自己的心态。
遇到破事不纠缠,事情过了就及时翻篇。
当你学会了释怀和放下,人生自然也会变得更加轻盈自在。
03
中年以后,学会过低耗生活
雪小禅在一本书中写道: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需要往后收的。
三两知己、一杯清茶,让生活成为自己想要样子。”
人到中年最大的智慧,就是学会过低耗生活。
远离无意义的社交,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过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弘一法师李叔同,前半生活得恣意潇洒,经常出入各种名利场,诗词、书画、戏剧样样精通,万众瞩目,无限风光。
然而,中年丧母、婚姻离散的变故,让他感受到了人世的无常,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最终,李叔同选择放下名利,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从此布衣芒鞋,青灯古佛。
出家之后,他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全部家当就是一双破布鞋,一条旧毛巾,一件打了200多处补丁的衲衣。
有一回,李叔同的好友夏丏尊前去探望他。
看到李叔同吃饭时只有一碟白水煮萝卜,还有一碗咸得让人皱眉的咸菜。
可李叔同却吃得津津有味,悠然自得。
夏丏尊问他:“这菜这么咸,你怎么吃得下去呢?”
李叔同微笑着说:“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妙处,不管什么,都好。”
在弘一心中,粗茶淡饭,便能好好度过一生。
在旁人眼里清苦不堪的日子,于他而言,却是一种修行。
摆脱了物质欲望的纷扰,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繁杂,弘一法师全身心投入戒律修行,潜心参悟佛法,终成一代律宗大家。
弘一法师曾讲: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没有过多的物欲,人的内心才能轻盈自在、富足充盈。
想要过高质量的生活,就要懂得摒弃繁杂,为人生做减法。
房子再多,睡觉也仅仅需要一张床;
田地再多,一天也只需要吃三顿饭。
当一个人懂得过简单质朴的生活,把精力都放在经营自己上面,日子就会越过越有滋味。
如果不知道从何入手,不妨看看下面几个建议:
(1)物质低耗:
精简生活物品,保留实用、称手之物,衣物按季节收纳,厨房只留常用餐具。买东西前列好清单,避免冲动购物,物尽其用不浪费。
(2)情绪低耗:
少关注负面新闻,多培养兴趣爱好,如养花、书法。遇到矛盾深呼吸,不纠结往事,对子女的生活学会“适度放手”,减少情绪内耗。
(3)社交低耗:
远离攀比、抱怨的社交圈,与三观契合的好友保持联系即可。拒绝没有意义的聚会,把时间留给让自己舒适的关系。
(4)身体低耗: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清淡,七分饱为宜;选择舒缓运动如散步、太极,避免过度劳累。身体不适及时就医,不硬扛,守好自己的健康。
梭罗说:“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中年以后,学会过低耗的生活,用简单的需求,换取内心的丰盛,以精简的社交,守护精神的安宁。
04
作家张德芬曾说:“幸福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年龄越大,越觉得这句话充满哲理。
远离消耗自己的烂人,才能拥抱人生的万千可能;
放下纷扰内心的破事,才能感受生命的自在美好。
不贪求外物,不执着对错,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过好当下,就是人生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