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时家中的田产已被大哥变卖了七成。家中的衣食虽无忧患,但儿孙们读书的费用却相当可观。为养家度日,在友人的劝说下,祖父重操旧业,被大德隆药行聘到徐州座珍。四哥到上海大厦大学读书,知平考取了连云港连云中学,祖父带二侄子知勇到徐州读书,家中的事全部由母亲掌管。46年春,母亲读书之心逾切,在大姐的鼓励下,祖父最终同意母亲读书。同年,母亲带着己失去双亲的堂妹一同考入徐州女子师范。

一九四八年秋,母亲带着堂妹随校大部分师生迁到上海松江继续完成学业。来年二月初,收祖父家书,知晓家乡情况,并得知政府招收教师。当时已有许多老师和同学去了台湾,贴记家中年迈父母和尚未成年的几个侄女,遂和同样有两个尚未成年妹妹需要照顾的堂妹一起返回家乡。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回乡不日,灾难再次降到母亲和家人的头上,祖父突患脑溢血在徐州病世。时年59岁家中的顶梁柱彻底坍塌了,慌乱和惊恐瞬间笼照住全是孤儿寡母的家人。

四哥铮涛一九四八年大学毕业后就在徐州七中工作,同年于徐女师毕业,在徐州做教师的四嫂结婚,并刚得一子。此时四哥同学校师生已辗转到上海。二侄子也随校到了南方,大侄子刚参加解放军,己随军南下。男人已无指望,加之天气已暖,祖父下葬己刻不容缓,看着满屋老幼投来的无助目光,母亲易然担起了全家责任。她代儿孙们请堂兄弟们一同到徐州,扶柩将祖父接回并安葬。处理完丧事,她将多日来的思虑与大姐交流后告之了大家:一是各家的孩子嫂子们各自管教,二是生活和孩子上学的费用统一支配,三是中学毕业后的孩子不在供上大学,考取师范的可继续读书,四是祖母由姐姐和母亲照顾,大哥的二个女儿也由她负责。母亲的安排使全家紧张的心情逐渐平稳下来。

六月,母亲考取教师工作,并被分配到本村小学任教。五十年代,初扫盲工作开始。母亲常被领导安排给扫盲教师上辅导课,工作非常忙,家里的生活就交由大侄女知美打理。侄女比母亲小三岁,心细仁厚,勤快能干,家中被她打理的井井有条。大哥去世后,她是家中唯一放弃继续读书,在家照看妹妹料理家务的孩子,也是母亲最心痛和最感愧欠的孩子。

一九五零年春,土改开始,家中的土地、牲畜、财物和余粮全被没收,等待统一再分配。虽政府为其留下一些口粮,但对己界成年的孩子们,温饱以是问题。好在大姐离异后也到了坊上附近的小学工作,每人每月可领80斤小米,节余的粮食可补充家用。侄子知勇在山东苍山参加教师工作,二哥两个女儿知白和知微的教育费用得到缓解。大哥的小女儿也考上了师范学校,家中的生活压力减轻许多。

一九五一年春,政府进行阶级划分,母亲家被划成地主。因祖父行医积善,四九年初减租减息时,又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头减租减息的开名人事;全家又无做汉奸、士匪、恶霸之人,故均未遭乡民纠斗之事。

一九五二年,知平从华东军政大学毕业转任到安微省军区司令部任职,并常寄钱回家供养祖母和妹妹,小妹知皊也做了教师;大姐从徐州铁路小学转调到蚌埠小学任教,一九五三年又重新组建了家庭。

一九五四年,母亲已是二十六岁的大龄女青年,经远房哥哥介绍与邳县文化馆干部高子亮相识并结婚。结婚时仅有在徐州上学时,当时仍在用的一只皮箱及随身衣物赔嫁,寒酸之景溢于言表!婚后调到运河镇陈场小学任教。

一九五五年,对母亲来说是充满喜庆和希望的一年。年初,大哥的二个女儿和三哥的大女儿知洁先后工作并出嫁;二哥的儿子也成了家,他们将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分别接到身边,并继续供妹妹上学。五月儿子伯华出生,祖母被姐姐接去了蚌埠。喜悦、轻松、快乐充满了家中每个角落。这种充满希望和欢乐的生活仅施舍给母亲不足半年!

年底分别收到四嫂和侄女知美来信,四哥因历史原因被老家人举报判劳教五年,在冶金部第五分公司工作的大侄女婿遭诬陷开除公职。四哥从中学起就在外地读书,四八年大学毕业就到徐州工作,如何得罪了人?她百思不得其解。三十年后,四哥得到平反后,才知举报者仅仅是对母亲家人的嫉妒,根据道听途说编写的举报材料。因当时对于高成分者的审判,法院一般无需调查取证。此时的四哥和母亲对举报人已无恨意,残存在心里的只有对人性自私的感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