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据俄新社3月26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罕见承认,乌克兰政府已无力独自为军队提供资金支持。他直言,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理应出钱”,并强调在当前的战局中,他对欧洲的希望大于美国。一个国家总统在国际媒体上公开表示“我们没钱打仗了”,不仅是一次现实的暴露,更是对乌克兰战争模式、对西方“援乌联盟”、对整个地缘战略逻辑的深刻反讽。
乌克兰打到今天,已不再是为主权而战,而是为“援助”而战。从战争初期的“全民动员、寸土必争”,演变成如今的“军费破产、轮换无力”,战争的本质早已从民族独立滑向了财政依赖。泽连斯基口中的“军队规模扩大了三倍,需要更多资金”,道出了当前乌克兰最严峻的真相: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已远远超过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这不是所谓“持久战”,而是彻头彻尾的“烧钱战”。
而当总统自己都公开承认“预算不够”,剩下的,只有不断向外伸手。泽连斯基所说的“欧洲应该出钱,美国最好也出”,已经不是外交辞令,而是赤裸裸的乞援逻辑。他把战争责任转嫁给西方,把“保卫自由”的口号当成财政敲门砖,企图绑架欧洲舆论、操纵北约共识。这种用“情绪勒索”维持战争的方式,其实是乌克兰危机至今无法平息的重要根源。
欧洲会继续买单吗?从法国经济下滑、德国工业疲软、匈牙利持续反对援乌,到波兰国内保守力量抬头、斯洛伐克大选转向,欧洲民众对乌克兰的“无底洞式索取”早已疲惫。泽连斯基强调“更希望欧洲支持”,其实是因为他已看出美国对乌态度在迅速冷却。特朗普重掌白宫后,美国援乌法案屡次受阻,“美国优先”政策再度高举——对泽连斯基来说,欧洲已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这根稻草能否再起浮力,实属未知。
而且,泽连斯基的言论不止反映财政困境,更暴露出乌克兰战争已变质为某种“国际工程”:战争不是为赢,而是为了不断维持“可被援助”的状态。在这种畸形模式下,战争已不再由军事逻辑驱动,而由财政逻辑和外交博弈决定。换言之,泽连斯基政府如今不是在“打仗”,而是在“运作战争”——将前线变成西方议会预算审议的筹码,将每一位士兵变成申请援助的“成本数字”。
这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的战争,值得继续吗?乌克兰还在打的,是一场正义之战,还是一场政治化、财务化的代理人战争?西方还在支持的,是一个抵御侵略的国家,还是一个耗费巨资、随时可能崩溃的“战争平台”?当前的乌克兰,正逐渐沦为大国博弈的中介器,一方面承担着地缘对抗的风险,一方面以此换取财政供血的延续。无数乌克兰青年被拖进前线,而战争的胜负却早已脱离他们的控制。
泽连斯基不断强调西方“必须”提供资金,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乌克兰撑不住了,而你们不能让我们垮。这种用道德绑架替代战略能力、用财政输血延续战争进程的模式,已经彻底将乌克兰拖入了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泥潭。没有自主战略、没有财政自主、没有话语自主,只剩下“等待援助”的焦虑与“继续战争”的惯性。
对此,特朗普政府明确“没有无限援助”,欧洲内部也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对战争道义性的支持尚未崩塌,另一方面对经济负担的反弹声浪正迅速增长。泽连斯基此时抛出“军费危机”话题,或许是一次舆论试探,更可能是为接下来的“财政要价”做铺垫。但他或许忘了,西方的耐心正在迅速耗尽。
战争的终点,不会由泽连斯基一个人的意志决定。如果乌克兰继续将全部国家机能集中于战争而不是和平,继续以道德压力而非战略智慧赢得西方支持,继续把人民的未来押注在一个“虚空的胜利”上,那么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彻底的崩溃。而泽连斯基的“公开求资”,或许正是这个结局加速到来的信号。
战争的真相并不复杂——没有财政,就没有战争。但更深层的问题是:当一个国家只能靠他国财政生存时,它的战争是否还有主权?泽连斯基也许还在梦中幻想“胜利日”,但现实正在告诉他,也许真正该思考的,是如何体面收场,而不是继续掏空全体国民,换来一场迟早失控的代理战争。
战争不是生意,不该靠“续资”维系;和平不是奢侈,它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答案。乞援战争,终究是恶性循环。而乌克兰,不能再做被操控的战场,也不能继续做西方预算表上的一个数字。是时候清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