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北极圈内的气温持续上升;因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丹麦的格陵兰岛虎视眈眈,这一地区在舆论场上的热度也在不断攀升。 2025年3月26日至27日,第六届国际北极论坛在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市举办。观察者网向曾在北极地区工作过的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约稿,邀其谈谈北极地区之于俄罗斯的战略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和挑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翻译/观察者网 陈佳芮】
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北欧国家。其北极海岸线长达两万四千公里,几乎三分之二的国土被永久冻土覆盖。在所有北极国家中,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常住社区数量最多,总人数超过两百万,约占全球北极人口的一半。摩尔曼斯克、沃尔库塔、诺里尔斯克这些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大城市都位于俄罗斯。千年来,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主题便是对毛皮、鱼类、木材、荒地及北极冰洋上新贸易路线永无止境的追求。
历史学家们仍在争论,对俄罗斯来说,这种持续向北推进的动力究竟是福还是祸。向北扩张提供了各种独特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从未遇到的诸多挑战。无论如何,这一运动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其民族心态上留下了深刻烙印。这一遗产无疑将伴随俄罗斯人走向未来,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整体世界观以及诸多具体的经济、社会、军事等决策。
经济
如今,北极地区居住着不到1.3%的俄罗斯人口,但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2%至15%,以及25%的出口份额。俄罗斯五分之一的石油和四分之三的天然气在这里开采。尚未完全勘探的北极大陆架蕴藏着更多的油气资源,至少有85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173亿吨的石油。
随着大陆上许多易于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枯竭,俄罗斯保持能源超级大国地位的唯一途径就是向北推进,并在恶劣的气候和天气条件下发挥其海上钻探的能力。除了石油和天然气,俄罗斯的北极地区还蕴藏着镍、铜、铁矿、稀土元素、铂金、钯等重要的矿产资源。
俄罗斯极北地区地图,面积约占俄罗斯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然而,深水钻探使得开采的碳氢化合物及其他矿物成本高昂,例如,在油价维持在每桶70至80美元时,北极地区大部分海上油田才会盈利。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国际市场是否能长期维持对俄罗斯北极化石燃料的需求尚不明朗。
此外,这种深水钻探通常需要大量尖端技术,而俄罗斯并非总能掌握这些技术。长期以来,莫斯科依赖美国、挪威、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获取这些技术,但如今的地缘政治环境使这种合作变得不可能。
现在,俄罗斯主要依靠中国来替代曾经的西方伙伴,但中国许多能源公司不得不谨慎行事,甚至在技术转让方面过度遵守西方限制,以防遭遇美国和欧盟的二次制裁。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经济机会是北极航线(NSR)。这是一条长达5600公里的运输走廊,是连接欧洲和亚太地区的最短航运路线。随着北极冰层融化和全球变暖,北方航行季节延长,北极航线变得越来越具商业吸引力。
另一个假定的比较优势是,北极航线没有类似于红海或亚丁湾的安全风险,也没有像巴拿马或苏伊士运河那样的物理障碍,来限制货物运输。
尽管如此,将北极航线转变为重要的国际运输路线,仍面临技术和政治的双重障碍。欧亚大陆北部的海域大多非常浅,如果不进行昂贵的疏浚工程,大型现代深吃水集装箱船根本无法使用。此外,北极航道沿线的基础设施亟须进行彻底的现代化和进一步的维护。
更复杂的是,如今很难想象欧盟国家会接受北极航道作为从亚太地区到欧洲的首选运输通道,毕竟俄罗斯是这条通道的主要枢纽。因此,未来北极航道很可能主要用于满足俄罗斯国内的沿海运输需求,以及将西伯利亚的石油、煤炭和液化天然气运往中国、印度及其他亚洲市场。
青色线为北极地区未来潜在可能开辟的、更短的航道。 彭博社制图
如果付出足够的努力,目前近4000万吨的年运输量到2030年有望翻一番,未来甚至可能达到每年1.5亿吨,但与每月处理1.5亿吨货物的苏伊士运河相比,北极航道很难与其竞争。
安全
北极地区对俄罗斯的安全意义具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首先,如此漫长的海上边界带来了潜在的脆弱性,必须防范可能的常规侵犯。这可能不仅包括敌对国家的行动,还包括私人偷猎者、人口贩运者等行为。
其次,北极地区为俄罗斯提供了通往公海的唯一无限制通道,这对于作为国家核三位一体有机组成部分的战略海军力量至关重要;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这一通道,以确保对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的核威慑可信度。
理论上,俄罗斯北极地区可能面临的常规挑战要么来自东方,即通过白令海峡进入该地区的对手,要么来自西方,即来自北大西洋的北约基地或挪威。
气候变化与北极冰层消融的持续,或将加剧俄罗斯的安全隐患,使北极水域面临更为频繁的军事活动。尽管日本和韩国,甚至更加遥远的澳大利亚最近在国防态势上的变化足以让俄罗斯密切关注,但目前看来,俄罗斯对来自亚太地区的安全挑战并不特别担忧。
而西方,尤其是北约在海军实力上的提升,对俄罗斯构成了更为紧迫的安全威胁,尤其是芬兰和瑞典的加入,以及挪威放宽了对北约使用其北部海岸线的限制。作为一个以陆地力量为主的国家,俄罗斯在大规模常规海战中难以与北约抗衡,但其策略可能是在阻止北约进入俄罗斯北极区域的同时,确保俄海军在北大西洋的安全通道。
核方面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俄罗斯北方舰队是俄海军中规模最大、最先进且战略意义最重要的舰队。其任务不局限于北极地区,而是明确面向全球;北方舰队应具备在全球任何偏远角落行动的能力,以威慑对俄罗斯联邦的核攻击。
最新的弹道导弹潜艇,比如“北风”级,和核攻击潜艇,比如“亚森”级都在北极基地活动,还有不少水面战舰,包括俄罗斯目前唯一的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号,都在北极基地运作。
俄罗斯955型“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苏沃洛夫大元帅”号 塔斯社
选择北极作为国家战略威慑力量的关键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迫的。黑海和波罗的海都是半封闭海域,出口容易被封锁,而俄罗斯进入太平洋的自由通道又被美国在日本、韩国和阿拉斯加的军事设施限制。
如今,俄罗斯投入大量资金,增强和现代化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包括重启部分20世纪90年代停用的苏联旧设施,并新建了搜救中心、深水港、空军基地和防空导弹综合体等设施。
尽管如此,这些举措明显反映了俄罗斯在北极地区防御性的军事姿态。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常规军事力量不足,既无法自信切断北约在北大西洋的通信线路,又难以容忍北约在北极地区长期部署海军。避免在北极陷入一场自我毁灭的海军军备竞赛,对俄罗斯和西方对手来说仍然是个大难题。
环境与社会问题
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在这片广袤土地的某些地方,比如欧亚大陆东北角,升温速度甚至更快。
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变暖可能为该地区带来农业、交通、渔业、海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新机遇。确实,这些机遇可能会成为现实。
然而,全球变暖对北极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包括海岸侵蚀加剧、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当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全球变暖对该地区最显著的负面影响表现为,永久冻土的融化,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影响至少三分之二的基础设施,包括房屋、桥梁、铁路、公路、海港和机场等。
海平面加速上升也将对该地区产生深远影响,西西伯利亚低地尤其脆弱,这片巨大的土地可能最终变成海床。由于无法单独阻止全球变暖,俄罗斯采取了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包括加强永久冻土监测、实施新的建筑标准、为濒危物种设立更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减少黑碳排放等措施。
除了气候变化的压力,俄罗斯还得面临北极地区的许多社会问题。自苏联解体以来,整个北极地区的人口持续下降。虽然每年减少的人口不到两万,但对于本来就不大的北极社区来说,影响却相当显著。
摩尔曼斯克是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也是俄军北方舰队的重要海军基地
北极地区的工资通常高于俄罗斯平均水平,但生活成本也比南部高。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刺骨的寒风以及总体上不宜居住的环境,都不太能吸引人去那里定居。联邦政府正在通过提供低价房贷、投资公共交通和医疗系统、支持当地高校和补贴地区社会文化生活来应对这些问题。
俄罗斯领导层是否能长期维持这些举措,以及北极地区的经济活动能否超越矿产开采、渔业和运输等传统领域,将对北极地区的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与许多其他北极国家一样,俄罗斯在处理北部原住民社区问题上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社区总计约25万人,涵盖至少四十个不同的民族群体。
气候变化只是这些群体现在面临的问题之一。虽然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迁徙模式,干扰了驯鹿放牧和捕鱼等传统生计,还淹没了一些村庄,威胁到传统的生活方式。然而,即使不考虑全球变暖,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以及其他大规模矿产开采项目也经常导致污染,迫使原住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同时,由于原住民分布广阔,这让他们在获取医疗、教育和法律服务时面临不少困难。在现代商业和快速变化的公共部门中,将传统文化和社交习俗与成功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并非易事。
解决原住民的问题没有捷径。不过,俄罗斯国内外的现有经验表明,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行政、法律和社会措施,可以显著缓解这些问题。这些行动应包括让原住民代表参与地方自治机构,把经济现代化计划从粗放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与当地非政府组织建立有弹性的公私伙伴关系,建立评估气候变化对原住民社区影响的体系,并让他们参与环境监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