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破解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层矛盾和难题,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自1998年创立以来,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宗旨,彰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探索和实施“应用型+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赋能铸魂育工匠人才,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四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各条战线发光发热,获得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 3月初,广陵学院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江苏赛区暨江苏省第十九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决赛中荣获1金3铜,创历史最好成绩。
聚焦“应用型”,“针对性”探寻人才培养突出问题的解决之道。2011年,学院开始实施省级重点教改课题“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等系列教改项目。2018年,学院承办全国独立学院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学院发展把脉问诊。学院明确提出“以促进学生有使命地成长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迭代改进“应用型+针对性”培养体系,三度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依托校企共建教育部“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大国工匠工作室、产业研究所、行业技术技能培训基地、专业工坊等载体,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有效解决了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不够匹配、实践教学体系真实场景不够丰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体现应用型特色不够充分等突出问题。
破解“供需错位”“素养缺失”难题,创建赋能铸魂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框架。学院不断明晰应用型人才内涵,更新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定位,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展人才培养新路径,抓劳育、美育、体育教育重生活应用,抓校企实验室共建促生产应用,抓学科竞赛(一专一品)促学术应用,抓社会实践(一系一品)促社会应用,总结凝练出“匠心·匠师·匠手”培养模式。“匠心·匠师·匠手”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是“五育匠心”引领“匠师铸人”致力“玉成匠手”。以“五重教育以德铸魂、三全三力以匠育心、匠师工坊以劳砺志、四美高地以美启智、健心怡情以体强身”五育匠心为理念,完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匠师铸人为驱动,构建“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以玉成匠手为拓展,普职融通培养技艺高明的熟练工匠,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学院逐步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置行业需求理论和知识体系,突出工匠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产教深度融合的匠师团队和工坊平台,既有激励导向又强调全过程评价质量监督机制。研究成果获2024年扬州大学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特等奖。
厚植工匠情怀根基,实施铸魂育人工程。构建“四维”思政育人空间(课堂、网络、场域、人力),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工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聘请大国工匠、行业工匠、企业高管进行课堂教学,形成校企协同的“大思政”格局。推进“课程思政”进大纲、进课堂,2020年学院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强化课程在专业育人中的核心地位,达成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2025年3月,学院将近三年来立项建设的29门“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的教学案例汇编成集,推动思政教育从“单一化”向“立体化”转型。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3+X”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校、政、行、企、学共构培养方案。2019年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院邀请省教育厅领导、东南大学等单位的120余位校内外专家莅临指导,参与论证。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业提升、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毕业去向,第七学期分别设置了学业提升、技能提升、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等四个模块课程。学业提升课程,涵盖思政、语言、数学、专业等4类考研课程,第3-6学期开课;技能提升课程,到专业密切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实训5个月以上。2025版培养方案修订,学院层面开设数字素养类公共课程,各专业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在素质能力提升课程模块增加“数字素养类”课程。
产教深度融合,强化人才供给精准性。推进专业集群动态适配,对接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扬州市“613”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发展人工智能类、装备制造类、生物制药类、数字媒体艺术类等特色专业群,新增智能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战略新兴专业,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推行“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淘汰滞后专业,动态优化专业布局,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范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联合“浙江大华”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2个,设立大国工匠“陈国学创新工作室”,成立学院皮具与服饰产业研究所,学院获评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优秀院校,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4个,一项研究成果获得江苏轻工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未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将努力探索面向未来应用型人才成长、适应创新创业创造发展的智能教育生态,突出特色和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锚定培养政治坚定、人格健全、身心健美、专业坚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