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里教室宽敞明亮,操场上塑胶跑道干净平整,计算机室、社团活动室、教学一体机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些就是永吉县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一个侧面。日前,有33所乡村学校、1.5万名学生的永吉县,以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跨越式发展成绩,提前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认定。



破局:高位推动教育优先战略

近年来,永吉县委、县政府将教育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构建起了“党委领导、政府主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先后出台《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等7项政策文件,教育投入连续三年保持5%以上的增幅,实现“两个只增不减”。

“一个都不能少”是永吉县义务教育的坚定承诺。目前,永吉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连续三年控辍保学动态清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就近入学率也达到100% 。“我们始终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县教育局副局长李金成介绍,他们通过建立涉教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近三年累计解决校舍改造、教师编制等47项重点问题。特别是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创新实施“中心校+村小”共同体管理模式,让4个偏远教学点实现暖气化改造,15所乡镇中心校全部建成智慧校园。



攻坚:资源配置破解发展瓶颈

在永吉县西阳镇九年制学校的智慧书法教室里,智能临摹台与电子字帖的现代化配置,与教室外传承百年的柳编非遗工坊相映成趣。无独有偶,北大湖镇中心小学也引进了教学一体机,同时配备智慧书法教室、微机室等,为学生们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场景,拓展知识边界,激发学习热情。这些学校的发展,是永吉县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缩影。

该县通过“四个统一”构建资源配置新机制: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执行最新标准小学每生每年720元,中学每生每年940元,3年投入7000多万元实施125个基建项目,实现校校有录播教室、班班通千兆网络。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建立“县管校聘”流动机制,城乡教师轮岗交流达65%,乡村教师年均培训120课时,培养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42人。

除了改善硬件设施、实施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教育资源正以多种形式渗透到乡镇基层学校。“现在教学点也能享受与县城学校一样的教育资源。”西阳镇大岗子九年制学校校长李建波说,通过城乡教育联合体,该校与县城对口帮扶校实现课程同步、教研同频,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创新:特色发展培育教育品牌

走进口前镇第二小学校,航模社团的孩子们正在调试自主研发的“永吉号”气象监测无人机。截至目前,这所学校已斩获3项全国科技创新大奖,其发展轨迹印证着永吉“一校一品”战略的成效。

该县将特色发展作为提质突破口: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开发柳编、纸艺等46门乡土课程;创建科技、美育等特色学校22所,近三年获国家级艺术展演等奖项17个;“双减”背景下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8.7%。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学上’,更要‘上好学’。”永吉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聂建锋介绍,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均完善制度章程建设,形成“一校一评价标准”,实行学校年度发展报告制度,教学质量监测显示县域城乡校际差异系数缩小至0.15以内。



赋能:机制创新守护教育公平

面对城镇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增多、留守儿童关爱等现实课题,永吉县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保障网络。他们建立了县域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6部门数据共享;开辟随迁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创新“一生一案”送教上门制度,全县特殊儿童入学率达96.64%。

在万昌镇永吉县第十二中学的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卢学玲经常为留守儿童进行团体辅导。“我们建立了‘成长档案’跟踪机制,联合妇联实施‘代理家长’计划,确保每个孩子都不掉队。”数据显示,该县留守儿童学业优良率从2021年的72%提升至2024年的91%。

“从粉笔黑板到智慧教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永吉县义务教育的发展正在迈向新台阶。”说起近些年乡村教育的大变化,北大湖镇中心小学校长张胜文不禁感慨道。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岸松

通讯员聂建锋

责编 姜岸松

二审 丁美佳

终审李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