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是第3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在这个以“安全”为名的日子里,让我们直面一个刺痛社会的顽疾——校园欺凌。校园欺凌问题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保护孩子安全,反对校园欺凌,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底线与未来希望。
校园欺凌究其根源,家庭教育缺失是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家长过于宠溺,忽视对孩子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有家长过度严厉,导致孩子心理压抑,转而通过欺凌他人来宣泄情绪。学校方面,尽管普遍重视校园安全,但在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上仍存在不足。此外,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文化,如宣扬暴力、欺凌的影视作品、游戏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为校园欺凌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面对校园欺凌,学校应发挥关键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将反欺凌教育纳入日常课程体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欺凌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此外,加强校园日常巡查,尤其是对校园死角等易发生欺凌行为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控。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各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认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就在本月,四川德阳将校园欺凌纳入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被认定者无缘省级示范高中。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对学生欺凌治理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但基于其职能属性限制,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处理很大程度上依赖校方自查,缺乏外部监督力量介入和司法联动。法院、检察院不妨设立专项通道,对欺凌案件优先受理、依法严惩,同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表示,“年少不是‘免罪金牌’,没有惩罚就没有警示。”对主观恶性深、情节恶劣、危害严重,特别是屡教不改的,要坚决依法惩治。
守护“少年的你”,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当发现孩子可能涉及欺凌行为或遭受欺凌时,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处理。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加大对不良文化产品的监管力度,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反欺凌公益活动,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支持。只有三方齐心协力,才能让欺凌行为无处遁形,为孩子撑起校园安全保护伞。
(吴琼)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