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龙坡区九龙街道,一场关乎困难家庭与社会联结的基层治理实验正在悄然展开。当个别家庭功能缺失、社会支持存在断裂可能时,一群基层工作者以制度温度与人文关怀为针线,在九龙坡区九龙街道的街巷间编织起一张兜底保障网。
本文通过多个特殊家庭的重生故事,呈现基层社会治理从“个案救助”到“主动链接”的范式转变。
破局
解决教育难题的特殊通道
2023年9月1日,当7岁的小钰背着新书包走进杨家坪中学C区小学部时,她的外婆拉着街道社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手一直不停地道谢,这是因为老人心里深知,能够顺利入学,对于小钰来说,是来之不易的。这个寻常的上学场景背后,是九龙坡区多个部门长达半年的联动接力。
“孩子户口挂在已出售的房产上,监护人失联,这种情况完全不符合‘三对口’入学政策。”九龙街道巴国城社区副主任陈星妤回忆起初见小钰外婆时的情形,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满脸写着沧桑和无助。她攥着外孙女的户口本,在社区服务大厅急得直抹眼泪。
随后,社工中心启动紧急响应机制,在公安系统海量数据中筛查发现,小钰母亲正在女子监狱服刑,刑期至2026年,在其出狱前,孩子的读书问题该怎么解决?
九龙坡区九龙街道九龙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陈会兰介绍,社工服务中心随后向街道、区级有关部门反映了此事,希望能够为孩子解决这一读书难题。
在跨部门联席会议现场,答案最终给了出来:对于特殊困境儿童,可启动相关认定程序,经街道证明后统筹安排入学。与此同时,九龙街道启动“龙基金”应急通道,并为小钰申请到每年3000元的“山凤凰”助学金。
重塑
身份认同与社会接纳
小雯也是“龙基金”资助驻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受益者,如今能够坐在教室里构想自己的美好未来,这要归功于社工和“龙基金”的帮助。
时间倒回2019年,九龙街道巴国城社区网格员在入户排查时发现异常:10岁小女孩与两位老人同住,女孩有户口但不在重庆,老人告诉网格员,这是他们的孙女。
随着调查深入,一个跨越两代人的困局浮出水面——小雯的父亲,其实不是她的亲生父亲,他在上小学时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疾病。为了有人给儿子养老,小雯的爷爷奶奶遂到四川安岳,将尚在襁褓中被人遗弃的小雯领养回家。非正规领养手续,让小雯成为制度夹缝中的“透明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此带来的困扰越来越多。
之后,小雯的父亲因病去世,加上爷爷奶奶不知道如何与小雯沟通,家庭矛盾加剧。奶奶田女士找到巴国城社区寻求帮助。
时任九龙坡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陈三惠在多个专题会上定调,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小雯的事情作为特事特办,纳入督办重点。
“由公安、民政、街道组成的专班三赴当地,通过走访当地群众、向相关关键人询问,按照相关收养规定,最终确认了收养的事实。”陈会兰说,当崭新的户口簿送到田奶奶手中时,老人颤抖着抚摸孙女的户口簿说:“这下娃儿算是真正落根了。”
如今,小雯在“龙基金”购买项目的精准帮扶下,可以安安心心地在课堂里读书。未来,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守护
困境中的微光接力
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构建的家庭,人丁单薄的背后,是这个家多年来经历的变故。
故事的主人公小齐是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他2岁时,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也因此离家出走,留下他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对于特殊家庭,社区一直以来都会给予特殊的关爱。彩云湖社区工作人员陈瑶告诉记者,2021年,小齐的爷爷撒手人寰,只留下奶奶和他。由于收入锐减,婆孙俩的生活捉襟见肘。
2022年,老人到社区反映情况,希望得到帮助。
陈瑶还记得,第一次去老人的家里,老人和孙子住在一个单间配套的房子里,虽然不宽敞,但却被婆孙俩收拾得干干净净。看到有外人来,小齐害羞地打了个招呼,就往奶奶身后躲,“缺乏父母的爱,也缺乏大人的关心,孩子的眼睛看起来怯生生的,很让人心痛。”陈瑶说。
帮扶,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社区通过学校了解到,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爷爷去世后,他不想读书,甚至有了逃课的迹象,这一问题亟待纾解。另一方面,婆孙俩拮据的经济状况也需要得到改善。
九龙街道随即启动“三维帮扶”机制:民政部门当月完成低保审核,将补助金从636元提至717元;社区安排志愿者对接学校进行帮扶;最关键的可持续帮扶则来自“龙基金”的爱心商家——乐乐欣口腔诊所。在和小齐爱心对接成功后,企业从帮扶之日起,每月为小齐提供300元的资助。
口腔诊所负责人王先生说:“选择长期资助小齐,是想让孩子知道社会是个温暖的共同体。”
这种“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模式正在九龙街道显现乘数效应。
系统重构
从个案解困到制度创新
每一个帮扶故事的背后,都有全社会力量的参与,一双双手接力给予无限帮助,才能让最小社会单元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九龙坡区的实践揭示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层逻辑。
九龙街道党工委书记尹生在回应基层治理创新时谈到,辖区三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折射出基层探索的生动实践——小雯的跨省户籍办理难题是由上至下的关注,通过实地调查走访,避免了解决问题的同时出现其他的监管真空;小钰的入学困境推动教育、街道、社会组织形成多方响应机制,不仅解决了女孩的读书问题,也激励了小钰的母亲在监狱里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而小齐家庭长达五年的帮扶过程,则让政社联动的慈善模式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最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持续积累的个案经验,街道正构建起特殊群体动态监测网络,利用多源数据交叉分析实现需求预判和前置服务。
记者手记>>
用“绣花功夫”编织安全网
为城市文明保留温度
3月,在位于九龙街道的社工服务中心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来这里的居民,有的是第一次前来寻求帮助,也有的是因为得到过帮助,如今换过来帮助别人。
社工服务中心墙上的六边形社工展示墙,在灯光下泛着亮眼的光。案例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帮助。
陈星妤还记得,担任社工中心工作人员时,自己凌晨两点还在核对探视材料;江颖为帮姐弟俩不断地奔波着;戴美林保存着小雯每个阶段的创作手稿……这些基层工作者用“绣花功夫”编织的安全网,既托住了摇摇欲坠的人生,又为城市文明保留了温度。
当超大城市治理进入深水区,九龙街道的实验证明:真正的现代化不仅是高楼广厦的堆砌,更是让每个脆弱个体都能找到生命支点的文明自觉。那些被缝补的裂痕,终将成为城市肌理中最坚韧的部分。
(以上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编辑:岑欣颖
责编:郭承斌
终审: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