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课本里的北京,生活中的阅读——百年北京文学中的语文素养养成术”在北京DT51 RENDEZ-VOUS举办,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和RDV书店联合主办,由番茄小说特别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欣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主编张莉,古典文学硕士、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梁琦围绕“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开启了一场文学与教育的深度对话。

百年北京文学的魅力:从散文到小说、诗歌

作为“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系列丛书的主编,张莉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展现百年以来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变迁,并且能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散文是一个真实的文体,基于我们真实体验的文体”。在张莉眼中,《散文中的北京》就是一百年来所有的作家在一起进行同题作文,共同讨论如何理解北京,以及北京为何如此迷人。而在《小说中的北京》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及他们笔下的北京所呈现的不同气质。张莉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呈现了北京人的精神气质。关于《诗歌中的北京》,张莉特意挑选了一些和日常生活紧密连接的作品,“诗人们理解的诗性的瞬间,其实更接近于普通人。而诗意是需要提炼的,我们需要深入的思考,但我们有时候也需要一些梦幻的、甜蜜的诗意。”


吴欣歆认为,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系列丛书能提供有效且具体的帮助。首先,通过阅读,学生可以重新感知周围的生活空间,关注北京的自然与文化细节,从而提升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其次,书中融合了不同作家多样的语言风格,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语言表达、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发展历程;最后,书中精选了许多故事性强的小说作品,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作品的叙事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她总结道:“这套书不仅能帮助学生重建生活体验、丰富语言经验,还能让他们掌握讲故事的技巧,从而在语文学习、写作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愉悦与成长。”


梁琦感叹道,“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为她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对我个人的教学而言,‘百年文学中的北京’是一个非常好的课外素材积累的支架,而且也让学生对于解码古都,对于过去的北京有了更为全面且深刻的了解。通过这套书,他们可以更好地走进北京,也让北京更好地走进他们心里。”


观察、思考与表达:从阅读到写作

在谈到散文阅读时,张莉认为,散文的魅力在于其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信息量。“情感能量是一个作品有没有让我们动情动心,我们看待世界、理解生活的角度没有因为这个作品发生变化;信息量则可以拓展我们的生活或者对生活的理解,这直接表现在作家对名词的运用上。”名词的准确使用,正是作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的体现。

“当我们读一篇经典散文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作家的表达力,他是怎么把它写出来的;透过表达力我们看的是作家的感受力,他对生活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透过感受力我们看到的是观察力,他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北京的生活、观察我们身处其中的这座城。”吴欣歆也强调了观察力以及“名词”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不要试图用一大堆形容词去描述要做的事情,用一个最精准的概念去概括,读者就能知道你要说的到底是什么。因为谁都不能说出自己心里不存在的事物来,这就是写作训练从观察力到感受力再到表达力的过程。”


梁琦指出,无论是学生还是普通读者,在阅读时都可能会陷入一种“无效阅读”的状态。“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阅读一个作品,是想知道更多还是体验更多,还是因为体验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这样深度的阅读,必须由那些优秀的、经典的、富有魅力的文学作品进行承载。”

语文教学中的“北京特色”:从课本里到生活中

近年来,北京的中高考题目越来越凸显“北京特色”,例如2024年中考作文题目为“写一篇北京游记”,2023年中考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北京”。高中阶段的散文阅读也经常选入与北京相关的文字,如2019年高考卷的现代文阅读“北京的大雨声”,2022年北京卷的“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等。


针对这一现象,吴欣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生活的体悟和表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力。通过阅读“百年文学中的北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不该只存在于课本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有语文的影子。之所以要让大家用心去看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和它的物候、环境、和我们在一起的人,就是想告诉大家此时此地就有各种各样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的角度。”她举例说,今年海淀区的一个模拟作文题目“入境”中,一个学生通过VR技术还原了爷爷口中的“前门楼子大碗茶”,这种从文学作品到现实生活的转化,正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在。


梁琦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语文课不该仅仅被局限于课堂之中,它更应该是“行走中的语文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并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她将课堂体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课外素材或背景介绍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含义,最后将阅读体验转化为个人感悟并应用于生活。梁琦指出,这几年北京中高考试题中的城市特色凸显特别多,更多考察的是学生对生活的体察和感悟:“不管考量标准如何变化,作为一个老师,最珍视的还是一个学生在生活中有多少思考和感悟。其实写作没有那么多套路可言,更多的就是把对生活的所思所感真切地用文字表达,这样的作品就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人工智能时代的深度阅读:从碎片化到升维阅读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学生沉迷于短视频,阅读呈现出浅表化和碎片化的特征。针对这一问题,吴欣歆强调了“升维阅读”的概念,即阅读观念的提升。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虽然带来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但学生可以通过升维阅读,提升自己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力。“这个时代就是碎片化的、多模态的、各种媒介的都来辅助阅读的时代,谁都无法改变,那我们就索性沿着表达力回溯,去发现感受力和观察力。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作者身处的世界,但我们可以去看他笔下描述的世界,去思考为什么他会写那么多的名词,而自己却只能比较模糊地概括一个场景。这是我们要借助现在的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升维阅读、升维写作的过程。”

在文学创作方面,人的创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对此,梁琦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可能文采很华丽,语言很美好,但它在情感的碰撞上和在行为、思维的逻辑上,还是不如人的创作,这就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的原因。”


张莉认为,人工智能阅读无法代替人自身的阅读体验。“人工智能可以告诉我们文章的观点,但是我们阅读的时候不仅仅是提取观点,还要深度理解这个作品的思路。人工智能可以告诉我们游泳很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但是游泳本身带来的海水的冰凉、身体的抽搐,包括我们在水里的愉悦感和畏惧感都是需要自己去体会的。” 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阅读,张莉建议小朋友培养阅读兴趣,而青年人则应挑战有难度的深度阅读,警惕短视频等流量文化对注意力的控制。

互动环节,参与“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系列编写的团队成员代表讲述了这套丛书编写过程中的感悟,三位嘉宾就现场及线上观众提出的“如何借助阅读好作品提高孩子的写作”“如何从‘阅读’到‘悦读’”“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并给出实操性强的意见建议,现场气氛热烈,活动线上累计观看134万人次。

【相关图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