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对于每一个中小学教师来说,我们除了上好每一堂家常课,我们还要用心布置合适的高品质的作业,而且要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这是教学常识,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和应该坚守的教学底线。
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布置合适的高品质的作业,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切入点。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布置出合适的高品质的作业呢?笔者以为,关键是我们要有同理心、专业性和责任心。
首先,我们要有同理心。所谓同理心,指的是我们要换位思考,也就是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作业布置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每一次布置的作业,都要严格控制习题的数量和难度,精准预判学生完成每次作业需要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让他们在学校里完成作业,这样他们就不用把作业带回家里去做,影响正常的休息时间;更不用每天都做到深夜,严重影响睡眠和身体发育,进而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如果我们放纵自己,让这种恶习循环下去,那只会戕害学生的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我们要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学生,要多体会自己在做学生时面对过量作业的烦恼和痛苦;要想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毕竟不一样,要想到我们所教的除了尖子生,还有更多的普通学生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我们能经常把这些学生放在心上,我们在作业布置时就不会过量和过难,更不会“一刀切”了。
相反,我们会更加顾及他们的感受,尤其会从他们的学习需求出发去布置分类和分层的作业,更会引导他们学会选择,从自己会做的作业先做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减少他们面对作业过量和过难的痛苦,我们才能保障他们的作业做有所值、学有所得。
其次,我们要有专业性。也即我们要用专业的眼光去对待作业布置,或者说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去布置合适的高品质的作业。
其实,所谓作业布置的专业性,说明作业布置是一门技术活;既然是一门技术活,每个教师都应该掌握,也不难掌握;在这方面,有些教师早已做出了成绩。
比如,他们布置的作业并不多,但学生学得却不赖;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作业布置前做足了功课,换句话说就是每一次布置的习题,他们都反复比对、斟酌和精心选编,或者说这些习题都是他们“磨”出来的;因为反复打“磨”出来的习题更贴近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包括每一次的考题也照“磨”不误,这样的日积月累,才锤炼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才使他们取得了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
然而,有些教师往往从现成的习题集或练习册里随便挑一些习题作为作业,却不肯花时间精挑细拣,不肯下功夫用心选编,更不肯做“磨”功,这样,学生虽然花费大量时间做了大量作业,但学习效果并不好,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从中说明这些教师布置作业的能力很差,也即他们的作业布置缺乏专业性。
虽然这些都是教师自己造成的,虽然作业布置是每个教师自己的事情;但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作业布置仍不够重视,也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当下评名师,包括职称评审等,对教师的论文和上课水平看得很重,而对教师的命题能力却不太重视;正是因为这块短板没有及时弥补,导致学生负担依旧沉重和教学质量难以大面积提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教师的专业素养除了写论文和上课,还有命题和育人能力的提高等多种因素;换句话说,教师的专业素养兼具多元性、复杂性和全面性;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各种考核和评价,不能忽视命题能力这个基本功。
再次,我们要有责任心。也就是我们除了布置好每一次的作业,更要批改好每一本作业。因为我们要提高作业的有效性,除了布置的习题质量要好,更离不开细致的批改;因为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原本就是高度关联的教学环节,二者共同构成教学闭环;因为每一个学生究竟学得如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每一次作业做得如何?
然而,当下不少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只改对错,而没有指出错误产生的具体原因,更没有要求学生及时纠错,这也是作业经常出错或者作业效果不是很好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但要批改作业的对错,而且要指出错误产生的根源,尤其是关注错误的细节,且把相关问题及时记录下来,既用于集体纠错,又用于个性化辅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减少学生做作业的错误,我们才能把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周建国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