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某平台上一篇文章引发热议——“校长和主任被请进派出所”,这事儿听着离谱,但还真就发生了。据文章披露,近日,某校学生因家长未按时接送,径直冲进派出所报警,民警无奈联系校方,通知学校去接人。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家长不管孩子,凭啥让校长背锅?”“学校又不是托儿所!”……这场荒诞闹剧背后,暴露的绝非简单的责任推诿游戏。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玻璃心”,受不得半点委屈。可细想,一个连放学等家长十分钟都忍不了、一言不合就报警的孩子,真就只是“矫情”吗?评论区有人一针见血:“家长忙工作,学校当保姆,这孩子要不是家长老是迟接,会去报警吗?”更扎心的是,派出所没找家长,反而通知学校领人——默认学校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教育部相关规定白纸黑字写着:“学生离校后安全由家长负责”,这矛盾就像评论区那句吐槽:“学校管学习还管当保镖?家长倒是挺会省心!”(教育部文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教育最怕的不是孩子犯错,而是家长不配合学校。家长觉得“学校有义务”,学校按着教育部文件理解,派出所按惯例“谁好说话就找谁”。结果呢?孩子学会了用报警“解决”家长迟到,用极端手段表达不满,评论区那句“巨婴都是惯出来的”反倒成了预言。更荒诞的是,校长领人后还陪学生吃了顿午饭,看似温情,却让网友直呼:“下次家长不来接,是不是还得管晚饭?”


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责任。家长抱怨学校推活,学校指责家长甩手,可孩子不是快递,不能总在“家校之间”签收失败。就像评论区那句大实话:“你生个孩子,学校还得替你养到18岁?”当家长把接送责任当成学校的“分内事”,当学校被迫扮演“无限责任公司”,那个冲进派出所报警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荒唐的方式喊疼——喊的是监护缺位的疼,是情感忽视的疼。


说到底,教育不是“谁声音大谁免责”,而是“谁缺位了,孩子就会用荒唐的方式喊疼”。真正的教育,得让家长扛起监护的担子,让学校回归教书的本分,而不是把派出所变成“教育纠纷调解室”。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划分责任清单,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安全与爱里舒展生长。


你怎么看?支持家长担责,还是学校该多管一步?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