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言

“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

吹进了生命的胜出

最早和平的感觉 最早感觉的和平

吹散弥漫的帝国霸气 吹生出壮丽的椰子国度

飘杂着南岛的气息 那是自然、尊贵而丰盛

吹落斑斑的帝国旗帜 吹生出我们的槟榄树叶

太平洋的风一直在吹”

——胡德夫《太平洋的风》

胡德夫的吟唱中,太平洋的风裹挟着多重意象:它既是原住民的乡愁脐带,又是殖民霸权的角力场;既承载着自然的丰饶记忆,又折射着现代性的暴力割裂。这阵风从未停息,正如地球的水系循环将每个个体与江河湖海悄然联结。

水究竟是什么?它是文明的动脉、文化的载体,还是权力的战场?人文社会科学早已将水视为观察人类进程的棱镜,试图解构其流动表象下的深层逻辑。笔者综合历史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相关研究,列出了这份文献阅读清单。既是对自己阅读的总结,也期待与学友们更多交流,激发起围绕水的跨学科对话。

让我们的文献阅读之旅先从作为联通通道的水开始。从地中海到近代亚洲,近年来历史学中的海洋转向,让人们看到了超越于国别史和地域史的史学范式。相关经典汗牛充栋,笔者仅仅选取了最为经典的布罗代尔的研究,以及关于我们所身处的东亚海域的研究。最后,该部分以王晴佳教授的综述文章结尾,帮助读者思考海洋史在当下超越于全球史的价值。接着,我们的眼光从海洋来到内陆,通过中外文献理解河流对于文明的意义。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河流作为联通与界限的两面特性,作为人口流动通道的历史意义,以及中国江南社会商业文明形态与流动水系之间的紧密关联。在本部分的最后一篇,我选取了苏尼尔的《奔腾不息》一书。其研究对水的定义超越了江河湖海这一我们看得到的水域,而是看到了水在整个生态系统之中的循环,及其塑造人类文明与历史的力量,呼应了当下有关于水本体论转向的史学运用。

离开流动的水,我们进入了和此息息相关的作为文化的水——流动的水塑造了流动的文化。在这一部分,我们依然从海开始,随着渔民们在边界之中流动,接着进入历史人类学有关于水上人的研究,看到一直被认为是安土重迁的中华文明之中,一直存在着的流动文化,以及这一文化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明的价值。接着,我们的视线从水域转向水利,看到不同地区围绕水权形成的社会组织脉络,看到水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组织形态的影响。对于这一部分的阅读,也可以衔接第三部分由魏特夫开启的关于水利国家的讨论。但因为相关内容更为突出社会的能动性,因此我将其放在了有关“文化的水”的第二部分。

最后,我们从看似带来文明互鉴的水,走向带来冲突与纷争的水,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水之间关系的又一条脉络:对水的争夺。无论是对于海域的争夺,还是对于水使用权的争夺,以及围绕水的分配形成的政治制度与被牺牲的人们,水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发展进程的重要维度。水是最基本的生存资源,而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分配,就必然涉及到权力、公正、不平等、博弈等议题。不过,在本部分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我选择了芭丝谢芭·德穆思有关白令海峡的环境史研究,看到那里的鲸鱼与苔原,如何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端的开发之中,承受着人类开发带来的杀戮与剥削。水,不仅仅是我们的水,也是所有生物的水。

审慎斟酌形成这份阅读清单之后,我依然有很多遗憾。第一,没有纳入更多有关于水本体论的讨论,因为中文学界对此的翻译和应用较少,我只能通过相关环境史作品稍稍提及;第二,抱着能在尽量少的篇幅内呈现尽可能多的研究作品(尤其是外文作品)的想法,我选用了一些综述文章而非原作,无法将许多我非常喜欢的历史学、人类学作品纳入其中;第三,我本人对历史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涉猎不多,没有充分纳入相关领域的研究。在此,欢迎读者朋友们的补充与讨论,激发其围绕水的跨学科对话,让研究也和水一样成为跨界之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