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微信里发来一条信息,他父亲去世了,邀请我去参加葬礼。 我愣了一下,没回。 这老同学,大学毕业后就联系少了,后来听说他一直在老家小县城混,也没啥出息。
这事儿让我想起前几天朋友跟我说的,他老同学他爸去世了,也发了通知,结果一个同学都没去。 朋友说,那叫个“自取其辱”。 这话听着有点刺耳,但仔细琢磨,好像有点道理。
中年人的体面,有时候挺微妙的。 你混得好,红白喜事根本不用通知,亲戚朋友自己就来了;你混得不好,通知了反而尴尬,还不如低调处理。 这可不是我说的,是我朋友说的,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他比我还了解这些。
这其实反映一个挺现实的问题: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情往来的模式。 你要是企业高管,身价过亿,谁敢不来捧场? 但要是普通职工,月薪几千,去了也未必有人搭理。 说白了,这通知,它有时不只是个通知,还是一种实力的展示。 甚至说,是一种变相的“炫耀”。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同学可能纯粹是没看到信息,也有些关系好的,确实会主动联系。 但你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你混得好不好,他们心里门清。 所以这通知,有时反倒成了个尴尬的提醒。
那怎么办? 我觉得,这得看情况。 你要是混得风生水起,那当然不用担心,该来的都会来;但要真混得一般,甚至有点困难,那我觉得,不如低调点,别给自己找不痛快。 人情往来嘛,是相互的。总不能指望人家单方面付出吧?
要是真想通知,那就只通知关系最近的亲朋好友,兄弟姐妹,父母子女。 其他的,就别勉强了。 毕竟,面子这东西,有时候,比什么都重要。 可你要是真有困难,又需要帮助,别不好意思开口求助。
很多时候,人情往来,其实是一种隐形的社会契约。 平时有来往,互相帮助,那关键时刻,自然有人愿意伸出援手。但要是平时没啥联系,突然来个通知,人家凭什么要来? 这就像你借钱,平时不来往的人,他会轻易借给你吗?
这或许也是一种社会现实,也是一种无奈。 未来人情往来会怎么变,谁也说不准。 但无论如何,真诚才是最重要的。 形式上的往来,终归是虚的,只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维系长久的人际关系。 中年人的体面,不在于你通知了多少人,而在于你活得坦荡,活得自在。
至于我老同学他父亲的葬礼,我最终选择没去。 不是我不尊重他,而是我觉得,去了,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种煎熬,对他来说,可能也是一种负担。 这种沉默,或许也是一种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