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回老家,想着两三年不见老同学,便联系一起聚一聚。

因为老家的镇子不大,大家都熟识,小时候经常互相串门。

所以以往的聚会,都喜欢张罗去谁家里面聚聚,显得热闹亲切。

但这一次,大家见面后却不约而同商量起去哪家饭店。

连以往最爱拉人去家里喝茶聊天的小丽,都没提这一茬。

我好奇地问她:“小丽最近不在家开茶话会啦?”

“好久不开了,”她回忆着,“得有几年了吧。”

人群里有人笑着说:“你太久不回来了,现在大家一般都在外面聚了,不怎么去家里了。”

我更为好奇了,追问原因。

大家莫衷一是,有人说在外面方便,也不麻烦家里人作陪;有人说家里乱糟糟的,懒得收拾;还有人说现在大家都这样,自己也就随大流。

一时间叽叽喳喳的,从车上聊到饭店,也没谁给出个准确答案。

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那天聊到散场,还是没聊明白:为什么从前天天串门的我们,如今却既不爱去别人家,也不喜欢别人来自己家了呢?


深究起来,不串门这个情况不是今年才有的。

早在七八年前,中国青年报社就已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有82.1%的受访者感觉近年来互相串门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前两年,知乎也发起过一项投票,询问大家是否反感家里来客人。

结果显示,有六成多的人投票表示,不喜欢家中有客人来访。


不知不觉间,串门这个流行了半个世纪的风俗,似乎正在失去它的生命力。

去年在小红书上,刷到过一篇讨论串门的帖子。

评论区中点赞最高的话是:“我不喜欢待客,也不喜欢去别人家做客。”


一句简简单单的自陈,就足以说明当今很多人的社交心态。

当然,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行为,其对应的内因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同样是不喜欢串门,有人是担忧来访客人太没有边界感,与其赌对方是个有礼貌和分寸的人,还不如拒绝来访来得轻松。


有人则认为,家是十分隐私的地方,本来就不该开放给外人。

这与访客和主人的交情无关,也不代表自己冷漠不好客。


有人很体贴,替客人的游玩体验着想,认为与其来家里无所事事,不如约在更有意思的地方,以便宾主尽欢。


当然还有人觉得,社交本身就是多余的,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待客和访友上,不如“躲进小楼成一统”,过好自己的太平日子。


田毅鹏教授在《中国社会后单位时代来临?》中表达了一个有参考意义的观点: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原子化的,原子化的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

虽然不爱串门的原因众多,但剖开现象看本质,个中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必要联系,在慢慢消失。

换言之,如今这个社会,除了那几个至亲外,再没有多少人是你必须的、不得不保持联系的了。

也正因此,串门从曾经必需的、长期维系亲情友情的一项深度社交技能,慢慢退出了现代人的生活。

毕竟,一切的社交场合中,“家”无疑是最私人的领域。

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互不打扰、互不串门,也就难以避免了。


前两年总能听到老一辈说,现在的人连门都不串,怎么在社会立足,怎么结交朋友。

可以理解他们的担心,但家门不进,并不代表心门上锁;不去串门,也不代表无需社交。

只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性格,本就会选择不同的社交方式。


还记得开头提到的,爱开茶话会的小丽吗?

跟大家分享个她家的趣事。

小丽性格很是活泼外向,但她老公,却偏偏是个腼腆的人。

婚礼的时候,司仪请他对老婆表个白,他憋了半天,涨红了脸,对小丽说出一句“可以吗”,逗得满场人大笑。

结婚后,小丽不时会邀请我们去家里喝茶。

有时他也会静静陪坐,但更多的时候,他会回到房间里,和我们互不打扰。

每当这个时候,小丽都会大手一挥说:“没事,他就这样,咱姐妹聊咱的。”

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几年,忽然有一天,小丽和我们说,他最近参加了当地的一个什么社团,周末经常和一群人出去。

我大为意外,好奇地问:“他不是从来不社交吗,婚礼的时候他的朋友都没来多少,伴郎都差点没凑够。”

小丽神秘地说:

不懂了吧,他参加的是一个闷葫芦似的钓鱼协会。 我去看过一次,一群中年男人,周末拎着鱼竿坐河边,也不说话,也不动,就一坐一天,什么都钓不上来,还特开心。 我是不能理解,这多闷得慌啊。 但是看到他每次见完这些朋友,心情就很好,工作压力也都释放了,我觉得也挺好。 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交方式嘛,他不爱串门,不爱和朋友聊天,这些都无所谓。 要是他就爱和一群葫芦坐一下午,只要他开心,那就值得。

的确,小丽的话不无道理。

像她老公这样,圈子很小,从小到大没几个朋友的人很多。

但其实,他们也有渴望社交,渴望同类,渴望被理解关心的时候。

只是囿于性格,再加上忙于工作,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部分的自己。

慢慢的,就在外人的一声声“他内向”“他天生不爱和人打交道”中,默认了自己没有这部分的情感需求。


其实,社会风尚在变,人的性格也有各异,对应社交方式总会有变化。

可最根本的需求,却是不变的。

就像小丽老公,他会因为社交焦虑,也会恐惧人多的地方。

但他在找对了圈子后,同样能用社交获取能量,为自己充电。

就像小丽自己,这些年也很少再对外人打开家门。

但她依然是个十分外向的,朋友成群的人,从未更改。

《群体性孤独》一书中写道:“人类天生渴望亲密关系。”

向往群居、渴望陪伴,那是早在远古时期,对抗自然时就已形成的基因。

如今的人们,或许更在意边界,更需要隐私,更有自我意识。

或许串门这种方式,也的确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我们仍然需要社交,需要与懂自己的人同行。

只是随着时代迁移,我们的方式会更多元化,选择会更个性化。

但这不妨碍,我们的内心从没变过,还是会有一块敏感脆弱,需要共情和理解,以缓解孤独。


前阵子,互联网上又火了一组新词:“浓人”和“淡人”。

顾名思义,浓人是指那些感情热烈而张扬的人,他们大都性格外向,偏爱与人社交;

而淡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大都淡然平和,偏爱独处与宁静。

相较于“内向”“外向”“i人”“e人”和“社恐”“社牛”这些概念,十点君还是更喜欢“浓人”“淡人”这种形容方式。


一方面,“浓”“淡”看起来更为直观,第一次见到这个词的人也能理解。

另一方面,这二者间没什么泾渭分明的界限,就像一锅汤,或浓或淡,只决定汤的味道,不会改变汤的本质。

人也是如此,无论“浓”“淡”,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根据此刻的心境与需求,选择了自己的“味道”。

以下是一些送给浓人和淡人的社交建议,大家可以各取所需,用适合的方式汲取社交与情感能量。

关于浓人:

情感上,浓人更偏爱高频互动,在意即时回应,需要足够的共情反馈。

社交方式上,浓人一般都有自己舒适的模式,所以这里主要给一些辅助性建议:

(1)少文字沟通,多视频聊天;轻线上交流,重线下聚会

“梅拉宾法则”提到,人在沟通时,一半以上的信息来源都是视觉信息。


对浓人而言,文字和语音沟通很容易让你觉得情绪不饱满,信息交换不通畅。

如果对方是个表达力一般,或者回消息很慢的人,那难免会让你焦躁,影响沟通质量。

尽量把深度沟通放在视频或者线下,可以减少很多沟通障碍和误会,还能更好地从肢体、表情等了解双方本意。

(2)学会情绪表达分级

浓人社交有个特点:情绪过于饱满。

热情固然有余,但很容易让不够了解的人误判你的状态,甚至因为你的情绪总是饱满,而不自觉进入社交疲态中。

可以试着从两方面为你的表达分级。

一是对象分级。将社交圈按对方兴趣、性格和关系远近等划分开,根据具体话题选择适合的人沟通,效果会更好。

二是内容分级。在表达完成后,可以补充一两句注释,表示这部分内容只是随便吐槽的;还是需要一定的回应和安慰,但不着急;亦或是需要紧急求助,希望对方能够重视起来。

有时候也可以更为直白表达自己的沟通意愿,如“我需要建议”“我需要安慰”“我只是随便说说不用特别回复”等,也能便于沟通顺畅。

关于淡人:

淡人更喜欢低互动的对话模式,更青睐于稳定低频的社交圈,也更需要独处来恢复“社交力”。


如果你是淡人,在社交时可以借鉴一下这2点建议:

(1)选择轻量化的社交,而非拒绝社交

十点君能理解,很多淡人时不时会“厌人”。

但完全不社交并无益处,建议大家选择“轻社交”。

可以根据兴趣,找到对应的搭子,不必深聊其他方面,控制好边界感,只做共同爱好的事。

可以避开人多的聚会,应邀前询问好参与的人数和大致人员,不要勉强自己参加不适应的活动。

淡人的社交力有限,尽量留给愉己生趣处。

(2)善用间接社交,减少直接沟通

可以在小红书等平台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生活感悟等,随缘等待有共鸣的人评论,再视情况回复。

可以用代送书籍、分享音乐文章等,向朋友表示自己的情绪和心情。

可以借助邮件、定时消息等,延时向朋友表达自己的想法,降低沟通频率,提高单次沟通的质量。


曾在一篇讨论AI发展的帖子中,看到这样一条评论:

五十年前,我们用串门来表达这份情谊。 那时的小城不大,人和人住得也近,走几步就能抵达。 我在想,也许再过五十年,我们就可以用AI模拟出虚拟空间,进入其中,足不出户地敲响朋友的家门。

想象是美好的,也是令人期待的。

这个社会一直在变,技术更迭,观念变迁,沧海桑田只在一瞬间。

但还好,无论以何种方式社交,我们都能从互通心意,共诉心声中,获得慰藉;

只要这份慰藉长存,人类的心就永远能保有一块柔软,千万年也不磨损。

点个,你们现在还串门吗,平时又会如何社交呢,快来评论区分享讨论吧~

作者 | 明冬,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