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以“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创新”为主题的理润申城・静安 | 理论“静”距离对话活动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共静安区委宣传部共同承办。
活动伊始,江宁路基层治理参与者代表现场分享了三个案例:昌平路“口袋公园带”建设,展现街区自治组织激发商户参与共治的主动性;社区“宝宝屋”升级,凸显引入专业力量破解民生难题的新答卷;十余年坚守旧改,彰显基层耕耘者对民生福祉的执着。
主旨演讲环节,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黄晓春聚焦“精准服务何以可能”,剖析当前精准服务面临的社会结构复杂化、需求动态波动等现状。他认为精准服务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重塑。需要考虑多方因素:一方面,专业设计要与沉浸式体验民情相结合,贴合群众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民主协商机制要基于普遍代表性的共议,找到均衡点;同时,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要与基层民主紧密融合,避免技术主义的简单治理观;还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各方边界,重塑治理体系。
图说: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黄晓春。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启以“党建引领‘多格合一’的内在机理与治理效能”为主题,阐述上海基层治理变革历程。他指出党建引领“多格合一”目的是填补原有街居体制的治理“缝隙”,有效覆盖新型居住社区、“两企三新”、新就业群体等。通过整合警务综合网格、城运网格和党建网格等,实现力量统筹、高效处置,打破部门壁垒。他提出基层治理实践需结合区域治理重心明确综合网格的核心职能,归根到底要起到兜底、补缺、攻坚、应急、凝心的作用。
图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启。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敏则探讨了“城市更新如何更好地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他认为城市发展从扩张步入精明增长新阶段,城市更新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平衡托底性与普惠性,考虑市区与郊区的均衡性;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让群众参与决策、协商与结果评价;要围绕宜居生活空间再造,通过参与式规划提升满意度。关于如何平衡城市更新与居民实际需求,他认为可以在增量空间、利益让渡等方面动脑筋,兼顾各方、实现共赢。
图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敏。
在互动交流环节,专家与现场听众还就社区服务可持续化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等话题展开讨论。
“理润申城”一站式基层理论宣传普及项目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社联发起并联合各区共同承办,依托市社联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发挥专家学者推进理论宣传“深下去”的关键作用,着眼区域发展重点、基层治理难点、群众关心热点,为基层解疑释惑、为发展把脉出招,为治理凝心聚力,形成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基层治理实践者共论、共建、共治的“思想磁场”。
原标题:《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如何创新?专家这样支招……》
栏目编辑:杨洁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曹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