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一石激起千层浪!
3月24日,湖南长沙市教育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
自2025年起,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
消息一出,立马引发全网关注和讨论。
网友观点
父母优秀,孩子就一定优秀么?
不能这么践踏教育的公平,考试必须人人平等。
从古至今考个状元,举子秀才,不都是凭实力考试得来,这直接来个三六九等,这时代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为此还有网友问:什么是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分ABCD四类
根据长沙市划定的标准,比如A类人才是指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荣誉的人。
根据3月公开的信息显示:B、C、D人才共有94人。
截止目前,长沙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发展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长沙市高层次人才中,,A、B、C三类共有几百人,D类占大多数,但没有说明具体的数量。
不过,通过这组粗略的数据,我们大致可以估算高层次的人才不会低于2000人左右。
可别小看了这2000人的女子,对长沙当地的升学资源还是会有不小的影响,毕竟好的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稀缺,家长都想挤破头去争抢。
媒体如何看待此事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发文称:
长沙中考优待人才子女,教育公平不应成为人才政策的抵押品!
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意思:
其一: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基石,为人才的“学二代”辟绿色通道这种做法,本质上就是饮鸩止渴。
其二:中考考核的是学生自身的能力,不是考核“父母的贡献值”,教育公平是文明社会的底线,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逾越这条红线的借口。
其三:为人才倾斜,不如均衡发展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追逐梦想。唯有拆除所有人为设置的特权藩篱,这才是构建起人才生态、城市竞争力的根基。
不得不说,文章的内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长沙这种教育改革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其核心问题就是“父母的贡献值”不应该成为子女升学的砝码,这不是商品交易。
要知道,高层次的人才,社会已经给予了他们相对应的丰厚的经济收入、优越的社会地位等等,这是他们贡献自己劳动价值的回报,无可厚非,也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
但如果因“父母贡献值”就应该享有教育特权的话,那么正如文章说的:
教育公平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普通人家的孩子比不了高层次人才的家境和背景,唯一能拼的是自身的才华,这也是普通人还能最后享有的一道公平,一旦这个底线突破了,那么普通人家的孩子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更会越来越少。
所以,这种教育”特权”,简直令人寒心!
历史上的无数次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种所谓的“门阀制度”反而是对人才的扼杀,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将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自身才能的时候,只会限制了社会人才的流动,让阶层变得固化,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不是无关痛痒的幼儿园资源和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阶段,而是高中的教育资源。
如果2025年,高层次人才的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那么这可能意味着这些人的子女不必和普通人的孩子一样,参加竞争激烈的中考,可以直接高中,想读哪所高中就能读哪所高中。
长沙当地回应来了
对于大家的疑问,大皖新闻记者采访高层次人才服务发展中心服务部的一位工作人员,他予以否认,表示不负责这方面工作,具体的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学高中需要完成哪些手续,要符合怎样的条件,会向相关同事转达。
最后正如黄河新闻文章说的那句:
唯有拆除所有人为设置的特权藩篱,才能真正构建起良性循环的人才生态,这才是城市竞争力最坚实的根基。
事实上,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多数人本身不就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吗?
这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当一群普通人家的孩子成为高层次人才后,就不想让后面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成为高层次人才的机会,这难道不是时代文明的退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