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一波三折,拜登政府的执拗与迫近,特朗普时期的鹰派手段,加上贸易战的余温,让人不禁疑惑:中美之间还有合作的可能吗?最近,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戴安斯访华返美之前的一桩请求,又为这段关系平添了几分变数。戴安斯23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在珀杜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后,在今年晚些时候安排两党参议员代表访华。虽然听起来只是一个小小请求,但却颇具深意。


中方对这一提议表示了欢迎,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回应,希望借此增进双方的了解。这样的回应,在中美近年来的交流史上,算得上是个积极信号。让人感受到一种期待的气氛:或许,双方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聊聊?


细细琢磨,这或许也与特朗普的铺垫有关。不过,大家也别高兴得太早,正如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所说:“外交无小事”,每一次动作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战略意图。对比起拜登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一再冒进,如今的举动是否标志着特朗普想要重整旗鼓、重新布局?

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曾通过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来为他的贸易政策买单。那个时候,他在推特上点燃舆论战火,仿佛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聚集到了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贸易的繁琐交锋似乎并没有给美国带来预期的巨额收益,更没有使得中美商战的一度紧张态势持续升温。如今,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开始走向谈判桌,似乎说明了美国商界和政界都逐渐意识到,简单的对抗并不足以解决经济上的深层次问题。


那么,特朗普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盘呢?他是想用戴安斯的“亲善”来修复中美关系?还是试图通过这些动作,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再添光彩?总之,作为投资商出身的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冷战政客,而更像是一位游刃有余的谈判者,时而强硬,时而软化,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在当前国际局势下,中美关系的变化牵动着全球经济的脉搏。众所周知,中国有着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而美国则掌握着金融市场的主动权,两国在很多领域都是相互依存。以稀土为例,这是半导体、军工等多个关键行业的基础材料,而中国无疑是这一资源的最大供应国。尽管美国有意在格陵兰岛开采稀土,但高昂的成本和漫长的投产周期意味着短期内依赖中国,始终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那么,戴安斯的请求是否透露着特朗普政府在谋求某种经济上的妥协呢?毕竟,近期特朗普自己也表态,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冲突,并表示关税仍有谈判的空间。这样的发声在中美关系的背景下确实耐人寻味。

在当前的国际舞台上,中美之间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上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在多边外交中的重要角色。近年来,中国在调解国际冲突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沙特与伊朗的斡旋中,以及对巴以矛盾的干预中,都收获了相当的国际声誉。无论是俄乌冲突的解决还是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美国都无法绕过中国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看,中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已不仅仅停留在双边关系上,还事关整个国际秩序的平衡。倘若双方能在一些关键领域达成一致,将对全球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


即便戴安斯的请求看似一个小小的外交事件,其背后反映出的,却是中美两国关系微妙而又潜在的变化。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不过是特朗普主观意识下的一次试探性行为,是为了国内政治利益。但更深层次考量,这也许标志着在国际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压力下,美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转变,在激烈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分歧领域探索共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