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前的3月25日是鲁迅的小说《祝福》发表在《东方杂志》半月刊上的日子,2025年3月25日,收录了《祝福》小说、电影文学剧本、导演分镜头剧本、主创人员的体悟感想、首演后的评论文章等珍贵图文资料的《经典电影这样炼成·祝福》在上海文艺会堂进行首发,同期放映桑弧导演经典影片《祝福》修复版。
《经典电影这样炼成·祝福》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1955年6月,夏衍将小说《祝福》改编为同名电影剧本,并在《中国电影》杂志创刊号上公开发表(1956年10月28日出版)。1955年12月,受命执导《祝福》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桑弧,将电影分镜头剧本交由上影厂内部印发;1956年10月19日,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彩色故事片《祝福》在首都隆重上映,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由此,《祝福》完成了从纸上经典到银幕经典、小说到剧本到电影的历程。
郁风设计的电影《祝福》海报
桑弧之子、《经典电影这样炼成·祝福》的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告诉记者,这本书经过了长时间的“田野调查”,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书中收录的文献资料十分难得。在当时,影片中祥林嫂劈门槛的动作设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有人觉得这不是小说原著的情节而需要商榷。夏衍作为编剧,心平气和地写下《杂谈改编》《漫谈改编》等文章来回复这一问题。书中还有桑弧撰写的导演阐述及多篇创作随笔,电影演员白杨2万多字的长文写自己如何塑造祥林嫂的角色,导演魏芙贡献出了父亲魏鹤龄的家书——他是电影《祝福》中贺老六扮演者,电影首映后金庸还化名林欢写了影评。”
《祝福》电影剧照
桑弧之子、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经典电影这样炼成·祝福》主编李亦中
珍贵的是,书中“媒体报道”板块汇集了新华社、浙江日报、中国青年报以及《大众电影》的记者1956年采写的新闻报道。他们深入剧组拍摄现场,以敏感的“新闻眼”,记述了《祝福》的幕后故事,以及生动翔实的各种细节。《祝福》剧组在江南拍摄地遭遇梅雨季误工,不得不移师北上,在北京郊区择地搭景抢拍。美术师为了加强影片的真实感,特地将江南房屋的门窗、锅碗,甚至庞大的乌篷船都运到北京,准备拍摄内景和外景时应用……终于在玉泉山下找到了南方景色——这样就锁定了“玉泉山”这个地理坐标位于今海淀区的“北坞公园”。
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强强联手,对《祝福》作数字化4K修复,成功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经典单元展映。
在研讨会上,导演朱枫深情回忆前辈桑弧,“他是个‘温吞水导演’,特别温和,但是做事十分坚决,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见。70年前的老片子至今看来依然光彩,有看头,经典原著改编体现了原著风貌,电影提高了人物的亮色。”
上海电影家协会第八届主席任仲伦谈到,上海电影创造经典是一个传统,思考经典是如何诞生、如何创造的,对今天的我们而言,价值更大。《祝福》影片的展映与李亦中的新书《经典是这样炼成·祝福》恰恰为上海电影传统提供了可供探讨的影视文本,以及可供深入研究的理论空间。
原标题:《从纸面到银幕,《经典电影这样炼成·祝福》道出“祥林嫂”幕后故事》
栏目编辑:沈毓烨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