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616字|阅读完成需9分钟
内容提要:1986年7月,连队要组织突击队执行拔点作战任务,19岁的新兵坚决要求参战。由于名额有限,写完决心书后,他担心选不上,于是拎了五块砖头到连部,声称能单掌开砖。连长、指导员来了兴趣,召集全连战士观看其表演。
他将五块砖头叠起,运足气大喝一声,掌落处砖头应声而断,顺利进入突击队。战斗中,第一个冲上敌阵地,连续打掉6个火力点,炸毁1个屯兵洞。由于追敌太远,回撤时又落在全队最后面,历尽艰辛将重伤战友救回,战后被记一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成为全师唯一一名二级战斗英雄。
他就是栾智平。
栾智平
一、新兵军事技术过硬,给全师作射击和单兵技术示范
栾智平,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人,1967年7月出生,1984年12月入伍,原为兰州军区21集团军61师182团九连战士。
少时,栾智平活泼好动,对读书兴趣不大,极喜舞枪弄棒。家人遂满足其喜好,将其送入县业余武术队,边练武,边上学。聪明灵通的栾智平在武术队如鱼得水,拳脚棍棒日益进步,尤其喜欢硬气功,待年龄稍长,力气充足,便练习单掌开砖,由一块慢慢增至数块,皆能一掌断掉,在队内小有名气。
陕北子洲县风光
1984年12月,栾智平参军到甘肃的21军61师。由于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分,他在新兵连训练结束后,被挑选进师教导队接受更严格的训练。他军事技术全面,参加军、师单项和全能比武位居前三,单兵战术动作标准规范,射击出类拔萃,曾给全师官兵作示范。
1985年9月,61师奉命参加老山轮战,有少数人紧张,但更多的官兵却兴奋不已,盼望能早日上战场杀敌立功,九连一班长白安周刺破手指,写下了全师第一份请战书。入伍仅九个月的栾智平不甘落后,迅速递上自己的请战书。
12月底,部队开拔,经过一周的铁路输送和摩托化开进,到达云南省文山州边境进行战前集训。1985年4月,全师进入一线,接下原济南军区46军138师防御的八里河东山系列阵地,防御宽度近15公里。其中182团居于全师中段,左翼是183团,右翼是181团,三个步兵团分段把守。
时任61师师长刘登云
182团三营位于本团防御最前沿,其中九连负责防御距敌直线距离一公里的-41、-42等阵地。当时大规模作战已基本结束,我军主要坚守既得阵地,防敌偷袭。白天双方都相安无事,晚上则极不太平,越军小股部队往往偷偷越过分界线,穿过丛林,偷袭我阵地和哨所,往往打完就撤。
栾智平虽然练武出身,但在防御作战中喜欢动脑思考,他根据越军偷袭特点,在哨位前巧布地雷,让越军防不胜防,极难得手。
二、担心落选突击队,用惊人的硬气功一锤定音
1986年7月,在东山阵地防御四个月的182团三营奉命撤出阵地,准备执行出击对面越军55号高地的任务。除炮兵、预备队和保障人员外,上级计划以九连骨干为主,挑选49名精兵强将组成直接冲锋陷阵的突击队,全歼55号高地上的一个加强排。
虽然他们进入战场已四个月,但每日都是窝在山洞或战壕里被动防御,敌人来偷袭时,他们跑出山洞,在战壕里与敌交火。敌人退下去,他们又回到洞里,没有命令,是不能擅自下去追击的,更不能主动下山打击敌人。
在洞内坚守的官兵
由于成天住在潮湿狭小的洞里,生存环境恶劣,不时断水断粮,夜夜防敌偷袭,每日极为煎熬,可谓度日如年,以致有些官兵宁愿出去拉开架势与敌痛快打一仗,即使牺牲了,也强似蹲在洞里防御。得知要出击打敌55号高地,很多官兵积极报名参加突击队,准备痛快打一场。
精明的栾智平报名前算了笔账,全队只要49人,除去配属的专业技术兵12人和3名干部,还有34人,党员、老兵优先,还有正、副班长,自己入选的可能性太低。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先在请战书中列出自己的理由和优势:虽然是新兵,想通过实战锻炼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兵;军事技术过硬,在教导队受过训练,参加军、师比武位列前三;武术队员出身,擅长硬气功,抓俘有优势。
写完后,他带着请战书,抱着五块砖头去了连部。指导员易治华收下他的请战书前,盯着他放在地上的一堆砖头疑惑不解,栾智平赶紧解释是用来表演硬气功的。连长黄朝耀一听来了兴趣,立即命令全连集合过来观看。
连长黄朝耀
栾智平将五块砖头叠起放在一个台边,束紧练功带,开始凝神运气,全连100多双眼睛都汇集在他前后虚晃的右掌上。他满脸通红,将全身力量一点一点往掌上聚集,猛然大喝一声,奋力劈下,掌落处,五块砖应声而断,全场欢呼,他当即被批准进入突击队。
7月18日,全队开始集中训练,体能是关键。队员们已有实战经验,个个被战火淬炼得反应神速,身手敏捷,不待再讲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围绕接敌、进攻、搜剿、撤退等拔点战术在相似地形进行模拟演练,人人加倍苦练。
三、第一个攻上阵地,背着班长最后一个撤回,如有神助全身而退
10月19日12时,总攻炮火打响,经过数轮针对性打击后,13:10,突击分队一跃而起,分左、右两路向55号高地攻击。在副连长万忠勇指挥下,左路工兵开辟进攻通路,因坡高路长,没有打通。栾智平和战友展开两条爆破带,但也只炸开了20多米长的路,距敌仍有80米远,敌炮火和子弹密集打来。
万忠勇|左
万忠勇果断指挥队伍沿着一条被炮火炸得松软的山坡迂回,遭到55号高地的阻击,战士们强行向前冲。距敌堑壕20米处,两枚手榴弹向栾智平飞来,他急忙趴下,一枚落在他身边,他抓起向前扔去,手榴弹凌空爆炸。他取出手榴弹向敌扔去,借着爆炸掩护冲进敌阵地。
此时,高地上各个火力点猛烈阻击我冲击分队,栾智平向后看时,才发现整个左路只有自己一个人冲上来了,战友都被压在后面。顾不上别的了,他定定神,取出手榴弹扔向自己左边的第一个火力点。
手榴弹爆炸瞬间,栾智平侧身跃到火力点前,向洞内打出几个点射,发现敌人已跑了。他又逼向第二个火力点,同样手法操作,进洞搜索时,只发现滩滩血迹,敌人也跑了。栾智平愤愤骂了一句,猛然发现前面火力点伸出一枝枪管正瞄准自己,他急忙缩头,一梭子弹擦着钢盔飞出,钢盔帽沿被打烂了,似有鲜血流出。
栾智平
栾智平也顾不上检查伤情,用袖子抹抹,取出手榴弹向敌投去,翻身跃出堑壕,踩着外沿快速接近第三个火力点顶部,居高临下把手榴弹扔进去并顺势滚到一边。洞内传出沉闷的爆炸声和惨叫声,他转到洞口,用冲锋枪向内横扫,2名敌军毙命。
战友攻上来了,他的两名组员找到他,三人战斗小组协同作战,连续打掉第四、第五、第六个火力点,完成第一步作战计划,开始执行炸毁越军1号屯兵洞的任务。栾智平让战友用枪封住洞口,他去敌六号火力点找出1个装有十多枚手雷的塑料袋,把自己最后一块炸药加进去,利用娴熟的战术动作靠近洞口。
战友打出一个长点射,栾智平拉燃导火索奋力将手雷袋掷进洞内,一声巨响,屯兵洞被炸毁,他也被强大的气流抛出五六米远而昏迷。
枪炮声旋又将其震醒,迷糊中听见有人喊敌人跑了。他抬头看见几名敌人在1号和4号屯兵洞之间向前奔跑,遂爬起来端枪去追,与右路的七班长王长兴呈左右之势,一路连续打倒数人,残敌被跟上来的喷火枪手消灭。
七班长王常兴
此时突击队已完成55号高地搜剿任务,指挥员果断下达撤退命令,战友们交替撤出55号高地。打得兴起的栾智平停下追击脚步时,才发现后面55号阵地已空无一人,二人已越过作战区域,跑到敌50号阵地的堑壕旁,他立即喊七班长王常兴快撤。
二人交替冲出敌火力封锁,接近55号阵地顶部时,一发炮弹在王常兴身边爆炸。栾智平爬过热乎乎的焦土和滚烫的炮弹片到达王常兴身边,抱着七班长往西侧山下滚,滚出近60米掉入草丛里。战友们都撤出了,包括牺牲的烈士遗体,偌大的55号高地只有他们二人,敌人的高机子弹追着他打。
七班长身材高大,瘦小的栾智平背不动,只得将其放在自己背上驮着他一步一步向前爬。之前,他亲眼目睹战友张晋康牺牲而无能为力,现在无论如何也要将王常兴背回去。在一片开阔地前,一条宽1.5米、深1米的堑沟挡住他,壕内埋有地雷。他运足内功,仆倒在壕沟两侧,绷紧身体,搭成一座桥,让王常兴顺着“桥”一点点爬过去。
王常兴
四、战后荣立一等功,被授予全师唯一的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过了堑壕,栾智平精疲力尽,腰直不起来,只得边爬边拖着七班长前进,终于遇到接应战友。看到王常兴有救了,他一头倒地,再也爬不动了。接应战友以为他负伤了,准备包扎后抬他,他勉强睁开眼说道,我没负伤,赶快抢救七班长。
二人遂被救回。这一幕幕被在前指指挥的副师长赵文泷通过高倍望远镜看在眼里,他不时抹眼角并称赞栾智平。战后,栾智平荣立一等功,被成都军区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也是61师唯一的一名二级战斗英雄。副连长赵怡忠和战士牛先民两人被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副师长赵文泷|右
1987年5月,完成一年轮战任务的61师撤出战区,回到甘肃驻地。栾智平当年被推荐进入西安陆军学院学习,1989年7月毕业,回到部队担任排长,后调入团政治处担任干事,1998年9月转业到西安,在陕西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工作,先后担任某支队二大队干警、副队长、队长等职务。
栾智平军旅14年,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六次。在警队工作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多次被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栾智平
——全文终,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简介:深耕10年对越作战历史、传播当代优秀军人事迹、分享军事、时政热点解读。忠于史实,文字干净简练流畅。强军路上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