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年全国结婚的登记数降到610.6万对(是2013年结婚登记数的一半),结婚率仅为4.3‰。
这一数据创下了自1978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同时离婚登记数飙至262.1万对,为近十年最高。
可以预见的是,之后的每一年结婚率都将是历史“新低”。
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在以往是人生大事,现在却避之不及。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男人不想结婚?
男性婚姻观的转变
首先是认知上的改变,“自我决定理论”说明:
个体在行为决策中的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的满足程度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动机。
其中的自主性指的是:个体在行动和决策过程中感受到的自由度和自主选择的程度。
当基本生存的需求得到满足,不管男女,对自主性的渴望将超越一切。
现在的男性正在瓦解婚姻的“神圣性”,他们开始意识到,结婚不是用来证明生命完整性的唯一方式。
它只是人生诸多选项中的其中一个,转而向内探寻自我自主权。
传统社会赋予了男性“顶梁柱”的身份,这一身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在慢慢动摇,与女性的“贤内助”身份相同。
角色固化是令人不适的精神枷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强行安在个体头上的角色定位大大限制了其人格发展。
个体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形象与真实自我产生偏差时,个体有权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婚姻不是唯一一面能照见自己的镜子。
婚姻的心理成本
其次是婚姻市场充斥着过度的社会比较,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个人价值;
从评判传统的生存能力转向对比情绪价值供给,社交媒体制造并放大了完美的婚恋形象,凭空传播焦虑。
这扭曲了传统的婚姻系统,变成持续终生的竞赛,使得男性对婚姻产生本能的心理排斥。
一旦踏入婚姻博弈,投入与回报就构成巨大的不确定性,个体将面临需自己承担的心理风险。“社会交换理论”说明:
人际交往是一种基于互惠原则的交换过程,其中“趋利避害”是人们的基本行为原则。
所以关系中的代价超过预期时,规避就成为理性选择,这种计算不是异化,而是对损耗的本能防御。
担心卷入过深悔不当初,是对关系伤害性的提前预防,也是对社会离婚率攀升的应激反应,赤裸裸的数据彰显了草率结婚的惨痛代价。
婚姻里进行社会交换的不一定是物质,更重要的是情感或社会支持的交换。
亲密关系必然带来心理损耗,维持婚姻需要情绪劳动,这种看不见的付出也在瓜分现代人本就稀缺的心理能量;
万一职场压力与生活焦虑叠加,全方位挤压生存空间,选择明哲保身就成为男性的生存策略。
毕竟现代人都想守护自己的心理边界,婚姻制度要求的共生和个体对独立空间的需求形成剧烈冲突;
如果结婚意味着自我消解和自我牺牲,不进入婚姻的做法也就情有可原了。
孤独的真相
更重要的是,对于“婚姻最重要的目的是能治愈孤独”这样的想象,其实是一种假想。
存在主义揭示了“存在主义孤独”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指:
一种根本的孤独,涉及到个体与世界的隔离,以及个体与生命间的不可跨越性。
无论做什么,孤独都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处境,不会因为你做出什么举动就能完全逃离,最多学习如何与之共处。
社会中的价值已然多元并立,曾经婚姻作为人生意义的载体,是人类对抗生存恐惧的集体智慧。
如今,不管是创造性的劳动还是精神探索,抑或其他,都能成为人生新的存在支点。
人们情感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对深层连接的追求,而不再满足于制度制定的关系捆绑,越来越多人宁愿独身,也不愿陷入空洞的契约。
因为法律契约无法保证心灵共振,仪式和承诺也不能代替情感流动,比起“制度型”的保障,“情感型”的沟通更为有力。
上面的内容不仅对男性适用,对女性也同理。
结婚率的逐年下跌是一种强有力的行为证明,证明婚姻不再是必经之路,人的自由意志将探索最适配自己的存在方式。
承认“不婚”同样是值得尊重的活法,纠结结婚率的数字变化,不如允许每个个体能做出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