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世纪婴儿”千千母亲发布讣告称,2000年0点0分出生的“世纪婴儿”千千去世,年仅25岁。
岳女士介绍,千千大学毕业后,在天津从事音乐工作,平时比较忙。今年3月初,千千感觉发烧和腹疼,朋友想送她去医院,她怕麻烦朋友,硬挺了5天,于3月8日独自坐车回到了长治。当晚7点多千千到家后,岳女士见她十分虚弱,就将她送到了当地的医院进行诊治。没想到9日凌晨5时许,千千就突然倒下昏迷,当晚宣告不幸去世,没有留下一句话,医院给的千千死因是心源性猝死。
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
猝死,顾名思义是一场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分为心源性、肺源性、脑源性等几类,心源性猝死占比高达80%。
猝死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一些调查也显示,我国中青年人心血管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其中43%的人在40岁以下。
为什么年轻人更易发生?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教授陈海旭2021年介绍,相对于老年人,年轻人发生心梗时更容易猝死。
猝死年轻化的趋势主要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长期熬夜导致的生物钟紊乱、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高热量饮食引发的肥胖与高血脂,以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此外,精神压力大也是重要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同时,年轻人往往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忽视了早期的心血管疾病症状,导致病情延误。
心源性猝死前有哪些征兆?
心源性猝死前可能出现一些预警性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慌、呼吸不畅、头晕、大汗、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等,以及不典型的心绞痛,如腹痛、牙痛、左肩部痛等。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步骤
面对心源性猝死患者如何急救?
这四步要记牢!
滑动查看↓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法宝”:
少熬夜,避免长期熬夜;
避免工作压力过大;
避免久坐不动;
避免暴饮暴食及不运动;
戒烟戒酒;
积极控制治疗基础疾病。
来源:央广网综合整理
-点击阅读更多科学家的故事-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了解更多科学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