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史蒂夫·戴安斯结束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带着“谈判未果”的标签返回华盛顿。然而,他前脚刚走,中方便打响了反制第一枪!到底发生了什么?

戴安斯访华:一场精心设计的“甩锅大戏”



戴安斯此行被美方包装为“缓和贸易摩擦的破冰之旅”,但实际却是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的延续。在与中国副外长马朝旭的会晤中,戴安斯抛出两大议题:一是所谓“中美贸易逆差高达9184亿美元”,要求中国单方面让步以平衡美国利益;二是将芬太尼问题与关税制裁强行挂钩,声称“中国管控不力导致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若不解决则加税不停。



这种“甩锅式谈判”早有预兆。自2025年初特朗普重启对华关税战以来,美国已对中国商品加征总计20%的关税,试图通过“经济民族主义”挽救制造业空心化。然而,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其过度依赖消费的经济结构,而非中国“不公平竞争”。数据显示,美国储蓄率长期低于5%,而中国对美出口中近60%为跨国公司生产的商品,利润大头仍流向美国资本。戴安斯的指控,不过是掩盖美国自身结构性矛盾的遮羞布罢了。



更讽刺的是,芬太尼问题早已被中方“封堵”。2019年,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对芬太尼类物质实施全面管制的国家,走私案件骤降70%以上。美国芬太尼泛滥的真正元凶是其松散的医药监管和墨西哥贩毒网络的渗透,而非中国出口。戴安斯将此作为谈判筹码,无异于将国内治理失败转嫁中国。

中方反制:法律铁幕与战略定力



面对美方“既要打压又要谈判”的双标逻辑,中方选择以法治化手段反击。3月24日,《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公布,明确授权对参与对华制裁的外国实体和个人实施资产冻结、投资限制、出口禁令等反制措施,并首次将“不执行反制令”的中外主体纳入追责范围。这一法规被彭博社称为“颠覆美国制裁霸权的终极武器”——若美方再对华为、中兴等企业发难,中方可依法冻结苹果在华供应链或限制高通芯片出口,直接掐住美企命脉。



中方的反制绝非孤立行动。在戴安斯访华同期,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27家美企高管集体“用脚投票”,礼来、高通、苹果等巨头宣布扩大在华投资,博通CEO陈福阳更直言“自由贸易不可逆”。资本的选择已清晰表明:美国关税大棒砸向的不仅是中方,更是本国企业的全球利益。

贸易战的“回旋镖效应”:美国自食苦果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武器”正加速反噬美国经济。美联储最新报告指出,加征关税导致美国通胀率攀升至5.8%,CPI指数连续12个月超预期,摩根大通已将美国经济衰退概率上调至45%。而中国针对性反制措施更是直击特朗普票仓——对美农产品加征10%-15%关税后,美国农民收入缩水20%,中西部农业州怨声载道。



与此同时,中国正以“替代战略”瓦解美国围堵。中欧班列2025年开行量突破1.7万列,北极航线货运量激增40%,尼加拉瓜运河项目重启谈判,这些举措正在构建“去美国化”的全球物流网络。美国若执意升级“港口战”,试图通过控制巴拿马运河加征150万美元“过路费”,中国完全有能力以多元通道反制,让美方“卡脖子”沦为笑谈。

中美博弈:从“贸易战”到“规则战”

戴安斯访华的失败,标志着中美博弈进入“规则重构”深水区。美方企图以“芬太尼污名化”“关税捆绑”等单边手段逼迫中国妥协,但中方以《反外国制裁法》为核心的法律工具箱,正在重塑国际经贸规则。这部法律不仅是中国反制的“盾牌”,更成为发展中国家对抗霸权的范本——俄罗斯、伊朗等国已表示将效仿,联合反击美国“长臂管辖”。



美国的困境在于,其既无法承受与中国全面脱钩的代价,又不愿放弃霸权思维。戴安斯回国后,特朗普团队陷入两难:若继续加税,恐引发中方对苹果、波音等巨头的精准打击;若退缩,则面临国内强硬派的抨击,被指责对中国 “软弱”,政治信誉严重受损。毕竟特朗普此前大肆宣扬对华强硬政策,若轻易服软,就会被对手抓住把柄,在未来的选举中失去支持。



当特朗普还在算计怎么“让美国再次伟大”,中国已用麒麟芯、量子芯、反制裁法筑起新时代的长城。正是应了那句话:谈,我们大门敞开;打,我们奉陪到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