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近期公开宣布,在 2025 年,其研究生复试占比将有显著提升。例如,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学院等部门,对于调剂生复试成绩的占比直接提升至 100%!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等多个院系的调剂生复试占比也达到了 80%。
这一消息的公布,让众多考生感到措手不及。复试占比 100%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就拿厦门大学来说,无论考生在笔试中取得了多么高的分数,哪怕是荣膺笔试第一名的佳绩,在最终的选拔中,这一成绩都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仅仅成为了入围复试的一块敲门砖。
在大学招录研究生的过程中,复试阶段往往被赋予了较大的自主权。初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进入复试的门槛。回顾过去,研考生大多对复试不太重视,他们普遍存在一种认知,认为只要在初试中取得高分,复试就不会被淘汰。
显然,对于众多怀揣着深造梦想的研考生而言,这无疑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消息。复试占比若达到 100%,这意味着初试成绩的权重将被极大削弱,而复试环节的不确定性则会大幅增加。倘若其他高校也纷纷陆续效仿这一复试方案,那么对于广大研考生来说,未来上岸的道路必将布满荆棘,难度系数会呈几何倍数增长。
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这样的复试模式下,公平性究竟还能否得到切实的保证?就如同此前发生的事件,在前年华南的一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曾经有数名领导涉嫌篡改研究生面试成绩,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举报者上传的多张图片成为了铁证如山的证据,清晰地展示了其中的猫腻。图片表明,有整整 8 名考生的成绩被肆意改动。其中,有一位姓罗的考生,其面试成绩被人为调高了 20 分,这一巨大的变动使得他的排名瞬间从原本的第 22 名一跃而至第 14 名,最终成功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而另外还有 3 名考生则遭遇了不公,他们的成绩被人为恶意调低。
最近,有一位在教育领域颇具威望的高校教授提出了“建议取消硕士研究生面试,直接以笔试成绩确认录取”这一观点。其背后的原因不容忽视,如今的研究生考试已然逐步演变成了“第二次高考”,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然而,高校复试在当下确实已经暴露出了诸多弊端。
例如,高校在复试中所拥有的权力过大,这就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复试过程中,几乎每一位考生都不得不陷入找各种关系、想办法给有关人请客送礼的怪圈,这种不良风气严重破坏了研究生录取应有的公平公正原则。
这种现象违背了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也与我们所倡导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理念背道而驰。从历史的发展脉络分析,过去的教育选拔制度一直致力于追求公平公正,而如今这种复试中的不公平现象,无疑是对教育传统和社会期待的一种背离。
复试也是有着它的价值的。即便初试分数再高,就算是排在第一名,如果所报考的学校复试成绩占比达到 100%,那么在复试中仍有可能被刷下。比如,有些考生在初试中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取得了高分,但在复试中,由于缺乏实践能力的展示、沟通表达能力的不足,或者对专业前沿动态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复试中表现不佳,最终与心仪的研究生名额失之交臂。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高校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不再仅仅看重考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而是更注重其在实践、创新、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转变也是为了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但是,相比较而言,面试中的人情因素确实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个因素做出有效管控,那么它带来的问题比直接笔试录取还严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