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是高手博弈。

本文只讨论政治上的博弈。

首先,“隆中对”与“榻上策”的战略核心

先看诸葛亮的隆中对: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再看鲁肃的榻上策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不管是榻上策还是隆中对,他们的战略核心之一都指向持久战!

不过很多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忽略掉了这一前置条件。



而且能够真正了解持久战精神内核的也许只有“教员”:

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这些议论是不对的。

回顾三国,面对吴蜀的持久战“国策”,并且还牢牢占据着地利,曹魏破局的方式其实并不多。

其次,“奉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把双刃剑!

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虽然让他在前期获得了不少政治红利,不过,与此同时他也受到了这一策略的制约和反噬。

别以为他的对手都是傻子,曹操有了正统优势,对手就需要降低这种优势带来的副作用,通过把“奉天子”改为“挟天子”等方式对曹操进行污名化处理,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性依据,充分利用舆论对曹操进行道德绑架,千万不要小看舆论的威力!这里边的道理懂的都懂!



在“衣带诏”事件中,《后汉书・董承传》是这样记载的:

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

在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时陈琳所著的《讨曹操檄》中这样写道:

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 ...”

赤壁之战周瑜分析曹操时称:

“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舆论战除了要把曹操的名声搞臭并占领道德制高点之外,还在于分化其内部团结!

很多人只看到曹操吃肉,没有注意到他挨揍的时候。

第三、对手真的很强



刘备虽然屡败屡战,但是依旧坚韧不拔,可以跟他祖上刘邦相媲美,他这种强大的心理自愈能力真非常人能比,曹操也深知刘备的威胁,在拿下荆州后率领精骑追赶刘备,可是终究还是被他跑了。

鲁肃借“南郡”等地的长远战略眼光,孙权能够顾全大局接受鲁肃的建议,纵观全史又有谁能做到!

如果了解过南宋、金国、蒙古国的那一段历史,就能明白夷陵之战后,东吴自动请和,诸葛亮摒弃历史仇恨,重修联盟关系是多么难能可贵。

但凡,刘备失败后放弃梦想,孙权不同意借南郡,诸葛亮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再次发起对东吴的战争,都会加速三国一统的进程。可是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