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70后是很幸运的一代人,遇到了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抓住了遇到读中专、大学包分配的尾巴。”
其实,大部分的70后,并没有抓住一大把的红利,而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靠日积月累,打破祖辈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不那么穷。
当我们来到四五十岁的年龄,发现自己的命运基本定型了,唯有拼命托举自己的孩子,远离社会底层,走得更远。
01
我们在成长期,穷怕了。
现在看农村,乡镇,青山绿水,云雾缭绕,白云悠悠,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但是在小地方待过的人,就知道,风景里的人,过得不一定很好。
我们把时间,往前推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乡村的路是泥沙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村里多半是泥砖房子;村里基本上没有公交车,出行就靠双脚走,拖拉机都很少。
生活水平,也是不堪回首的。
记得我几岁的时候,母亲常常做红薯饭。不是红薯好吃,而是青黄不接的时期,家里的米不够。
到七八岁的年纪,我和哥哥姐姐就要去干农活了。
割稻子、插秧、放牛、喂猪、砍柴、割草......这些事情,都是干过的。
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会用锄头了,以后种地也不愁。”
祖祖辈辈都靠种地,把泥土翻来翻去,就是不见有几个钱。父亲的话,让人打个寒颤。
打补丁的衣服,家里人都穿过。一件衣服缝补几次,是常见的。
关于上学的记忆,也不是那么美好。
我家离村小,有三里多路。每天一大早就要飞奔着去上学。
中午要自己带饭到学校。夏天,饭菜可能会变味;冬天,饭菜是冰冷的。学校没有电磁炉,也没有食堂。
到了完小。也就是五六年级,我们要到乡集市附近读书,要寄宿了。
完小、初中,都是背米带菜到学校。学校负责蒸饭,我们自己从家里带菜。一罐子萝卜条,就要吃一个星期。
很多同学,从家到学校,有二十多里路远。为了安全,大家结伴而行,一路飞奔,就怕天黑。
人一旦脑海里有了穷苦的记忆,那就不想让子孙也有类似的记忆了。
02
我们在中年期,苦怕了。
70后的一批人,穷则思变。
最大的改变就是——家贫走他乡。
很多人从初中毕业那一年,就开始远走他乡。去东莞、深圳、江浙打工,比在农村种地好一些。
我第一次去打工,到了东莞的企石镇,进了一家电子厂。
每天从早晨八点,到夜里十点,都在流水线上,埋头苦干。
两个月之后,第一次发工资,有三百多。我很开心,毕竟农村养一头猪,也就是几十块钱的收入。
我还在深圳龙岗,做了一段时间的保安。
上班是两班倒,也就意味着一天要干十二小时,一刻都不能少。
在深圳的时候,我也想过,要去应聘一份好一点的工作,不要一直在底层混了。
到了职介所,发现稍微 好一点的工作,都要高中文凭以上。如果是管理类工作,需要大专文凭。而我,文凭太低,只能望洋兴叹。
当我有一点积蓄之后,学了开车,然后开货车,提升了收入。
再看看我的一批初中同学。
有好几个同学,从初中毕业就去东莞了,到如今,还在东莞。
他们说:“干满二十年,能够拿到退休资格,这是起码的。”
刚刚去打工的时候,管理机制不完善,因此一直没有缴纳社保。到了近些年,大部分的工厂都会给员工缴纳社保,让其退休。
一个人从二十多岁,到五六十岁,都在工厂里干,并且常常加班加点,一个月只有单休。这不心酸吗?
说来说去,就是一大批70后,吃了没有文凭,没有技术,没有人脉,抓不住机会的苦。
吃尽苦头的我们,一下子就清醒过来了,不能让孩子走我们的老路。
03
不让孩子沦为底层人,70后的我们想了很多办法。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吃了很多苦之后,我们确实改变了很多,也提升了自己。生活的阅历丰富了,对读书的认知提升了,还在城里买房买车。
鉴于我们的阅历,说什么都不能让孩子穷回去。这就迫使我们奋力托举孩子,去更高更远的地方。
托举的方法,有很多的共性。
其一,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读书。为此就买了学区房,起码是县城里的房子。
其二,送孩子去辅导班,兴趣班。让他们有机会成为艺术生,提高考本科的概率。
其三,给孩子准备婚房,让他们不被房贷压倒。
其四,带着孩子去旅游,见世面,坚持逐梦的想法。
其五,很多父母给自己准备养老金,在养老上,减少对孩子的依赖。
当然,我们做的一切,多少是在让孩子弥补我们自己一代人的遗憾。
04
劳动本身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收入、地位等,还是有层次的。
同一座工厂里,有人做管理,有人当股东,还有人做流水线,有人做保安,扫地阿姨。不同的工种,带来不同的收入,可以解除到不同的圈子。
同一座城市,有人做公务员,有人是事业编制,还有人在国企工人,清洁工等,这也把人的收入和工作强度,拉开距离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工作轻松一点,收入多一点,发展前景更好,以脑力劳动为主。这就是梦想中的高处。
也许70后一代人,奋斗多年,还在低处,但是不妨碍大家一起向往高处。
自己无法抵达的地方,儿女抵达了,也是一样。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